5个妙招破解作文构思难题,马上吸引阅卷老师眼球

2025-04-12 11:39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721人

【构思妙招】

还记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那幅“山水腊肉”版的海报吗?有人惊呼,原来国画和美食也能结合得如此浑然天成!的确,是精彩的创意成就了这张著名的海报。写作同样如此,作文想要富有新意、与众不同,学会创新构思是前提。那么怎样构思才更容易出彩呢?下面介绍的五个“一”构思法,你不妨试一试。

一、抖一个包袱——悬念式构思

众所周知,相声好听是因为它有一系列既意外又精彩的“包袱”,因此“包袱”历来被相声艺术家视为命根子。其实,创新构思同样也需要巧抖包袱,妙设悬念。在构思时,通过改变叙述顺序等方式,故意把那些扣人心弦的人物命运、故事情节营造得更具神秘感,然后在必要的时候揭开悬念,达到或让人发笑、或让人深思的目的,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例如有一考生在《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中是这样开始介绍她的好朋友的:

与你的初次邂逅,是在那年盛夏的雨天,你呆呆地站在路边,用乌溜溜的眼睛观望着陌生的世界。

而我,则拉住被风不断扬起的裙角,尴尬地奔向那个带屋檐的门前。终于松了一口气时,却发现发丝滴下的水,正滴滴答答滑至脚踝,蔓延至你的身边。一刹那,我竟然觉得我们俩有些同病相怜。

读到此处,读者朋友可能在猜这位寄予小作者款款深情的最好朋友到底是什么人?是男是女?他们接下来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小作者不紧不慢地卖着关子,继续考验读者的耐心,直到文章结尾才抖开包袱,原来这最好的朋友是一只可怜的流浪狗,一次雨中偶遇,顿生怜悯之情,于是细心照顾着它,没想到此后小狗竟然形影不离地跟着“我”。当“我”有一次想在大街上甩掉它的时候,小狗却在汹涌的车流中发生了意外,最终让“我”愧疚不已,怀念至今。你说,这样的构思是不是很有新意呢?

二、串一挂珍珠——线索式构思

在构思文章时,选择一个和中心思想紧密相关的关键字(词)、核心人物、中心事件等等作为文章线索,然后把若干则与之相关的素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到整篇文章情节完整、思路清晰。当然,也可以选用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展开文章的线索,或在文中不同的地方灵活穿插,或均匀分布在文章的段落中,形成首尾圆合、前后照应的行文框架。

比如,文章《关于祖孙之爱》以一首《月光光,照地堂》的儿歌作为全文的线索。开头以歌词片段展开回忆;中间穿插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表现了祖孙之爱,既写实在的儿歌,又写尊老爱幼特别是对爷爷深深的爱这一人间真情之歌;结尾再写儿歌,既是首尾照应,又是感情的自然升华。整篇文章层次井然,脉络清晰,读起来有种一气呵成的酣畅感。

三、换一个视角——变异式构思

循规蹈矩、千人一面的构思,难免会出现画地为牢、落人窠臼的情况。善于创新的同学总会从同样的作文题中寻找到不同的视角,然后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展开创新的翅膀。比如,作文题“改变一点点”,许多同学都采用叙述自身经历的方式来诠释这个主题,这种构思虽然中规中矩,但创新不足,很难脱颖而出。有位考生另辟蹊径,从一个蚂蚁的视角来展开一段“动物世界”的“传奇故事”,然后以物喻人,生发感想,结尾回扣主题,升华主旨:

蚂蚁能够以小搏大,是因为它们是一个非常有组织的群体,一起工作,一起筑巢,从不嫌弃和厌倦点点滴滴的工作。美国学者吉姆·罗恩教给年轻人的一个简单却有效的观念就是“蚂蚁哲学”: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期待满怀,竭尽全力。哲人告诉我们:“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可以得到智慧。”其实,在社会群体中,人也是蚂蚁,个人一点点,群体一片片,每个人改变一小点,就能影响社会一大片。

文章叙述视角一变,顿时令人耳目一新。面对这样极富新意的作文,阅卷老师还会吝惜笔下的分数吗?

四、织一片锦缎——组合式构思

用片段组合法来结构文章,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这种构思方法虽然在近些年的中考作文中比较常见,但许多同学却往往只习得其形,未悟得其神,他们也会用小标题形式呈现、数字序号排列、空行方式展示等这种徒有其表的形式组合,却忽略了这种种组合背后的深刻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对比关系,或者是递进关系?这种组合能不能收到丰富内涵、深化主旨的作用?对此许多考生往往并不理会。其实,这就好比用不同的锦缎做衣服,组合时一定要讲究色彩的搭配、图案的和谐,决不能乱拼在一起,否则就是恶俗的花布一块。

如《你,是我心中的荷叶》的构思过程:作者首先化虚为实,把自己化身为一朵娇弱的红莲,而电子琴指导老师则是为“我”遮风挡雨的那朵荷叶。然后,选择了“微风”(老师在“我”信心丧失后的鼓励)、“雨骤”(琴技落后时的严厉)、“暖阳”(悲伤气馁时的呵护)三个画面,组合成一篇精美的佳作,展现了由怨憎老师到理解、感恩老师的情感历程,真挚地抒发了他对老师的感激。这种巧妙而又富有象征意味的画面组合,使老师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丰满,增加了文章的曲折之美。

五、兴一池波澜——抑扬式构思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褒与贬先后出现在同一人物身上或同一事物上,就能造成文笔起伏,人物形象也会更加鲜明突出。常见的形式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地“扬”。

作文题“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是抑扬式构思大展拳脚的地方。有一位考生,以“母亲下地收麦”为切入点,写自己放假回家,来到地里观察母亲割麦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写出母亲割麦的艰辛和不易,同时凸显了自己情感的变化:由对母亲的不屑到慢慢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真挚的情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沙场练兵】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牵挂,是蚕儿那不尽的丝

牵挂,是风筝那长长的线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殷切的惦念

牵挂,是一首婉约的词,动人心弦

牵挂,是一曲甜美的歌,萦绕心间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深深的眷恋

牵挂,让心灵感到温馨又甜蜜

牵挂,让自己感到幸福又辛酸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范文

最美的是牵挂

牵挂是海,是世上最深的愁海;牵挂是丝,是世上最长的情丝;牵挂是结,是世上最密的心结。

——题记

乡愁海

李白有诗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余光中也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古今游子何其多,他们对家乡的牵挂,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当你告别家乡外出闯荡天下的时候,家人的声声叮嘱会使你步履踯躅;当你穿梭于霓虹闪烁的街市的时候,一声老乡的呼唤会使你泪眼婆娑;当你只身在异域守候中国年的时候,子夜敲响的钟声会使你心潮翻滚。其实,你心灵的天空无时不飘过费翔的《故乡的云》,那一缕挥之不去的乡愁,它一头连接着故乡的殷殷召唤,一头连接你割舍不下的愁思。

爱情丝

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道出了多少情侣的牵挂。“盈盈一水间”使牛郎织女望眼欲穿,留下了“脉脉不得语”的千古绝唱。《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至死也松不开他那双牵挂的手,把“你要勇敢地活下去”的含泪遗嘱留给了心爱的露丝。牵挂是一缕剪不断的情丝,因为牵挂柳永“衣带渐宽”,因为牵挂路易“魂断蓝桥”。牵挂,它纵串古今;牵挂,它横贯东西。

母子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首《游子吟》道出了天下所有母亲的心声。孩子是母亲的小棉袄,也是母亲的心头肉。“儿行千里母担忧”,游子永远也走不出母亲那牵挂的心田。《七子之歌》唱道:“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其实,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一生都与自己的母亲心相连,情相依……

“牵挂你的人是我,想念你的人是我”,记不得是哪首歌里曾这样深情地唱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来撷,此物最相思。”也许相思是红豆,那牵挂就是那枝条,连着这一个个相思的红豆。

点评:文章内容深厚,语言清新,有文采。文章结构精巧,一开头用三个比喻概括了文中内容的三个方面。而写每一方面时,丰富的内容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乡愁,什么是情人间的牵挂,什么是母子间的牵挂。读后令人感慨,深受感动。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