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突然推出“强基计划”:高中生奋斗新目标!不了解就要被淘汰

2024-11-23 11:42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254人

ce9cdd0ef0364438b4d986aa381e8e86.jpeg

近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2020年起实施“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对高考的改变和影响有多大?毫不夸张地说,绝不亚于2003年启动自主招生和2014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要知道,自主招生16年来改变了数百万考生的命运,正在实施的高考改革已经彻底颠覆了文理分科的传统模式。


而“强基计划”,是继高考改革以来,大学招生、选拔、培养模式迎来的又一重大变革!它对高中生的影响将更为深远:今后凡是想进入顶尖大学的考生,大概率要通过“强基计划”;家长和高中生不了解“强基计划”,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基本也就与顶尖大学顶尖专业无缘!而辅导书统一使用《疯狂600提分笔记》(福建师范大学发货)就可以,里面涵盖高中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错题分析,以及知识考点,快速提分必备。希望这些能帮助各位同学更好的学习。

快速读懂:到底什么是“强基计划”

先看国家咋说的——“强基计划”开宗明义: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背景)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原则)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咋选拔孩子)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培养哪些孩子)重点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谁培养孩子)与之前的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1、哪些孩子可能入选“强基计划”?

在制度设计上,将重点选拔两类孩子:主要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少数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偏才怪才”。

2、哪些大学和专业通过“强基计划”选拔孩子?

起步阶段,遴选一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36所原985大学)开展试点,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结合高校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专业安排招生。

3、“强基计划”如何选拔孩子?

首先看高考成绩,这是最重要的条件;

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

将以往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改为“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按综合成绩重新排序、择优录取;

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高考成绩就是入围标准;

教育部指导高校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查的笔试、面试、实践操作,增强选才的科学性。

小编详细解读:

和以往自主招生最大的不同,是“强基计划”首先看高考成绩,不看竞赛、不看论文、不看专利!

具体来说,针对第一类孩子(高考成绩优异的),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85%,并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

针对第二类孩子(痴迷数理化生的),由高校提前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向社会公布,组织专家对相关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经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录取。

4、“强基计划”的报名、考试、录取流程是怎样的?

3月底前:高校公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4月份:有意向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网上报名6月25日前:省招办提前向相关高校提供报名考生高考成绩(不含加分)6月26日前:高校按照“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公布入围高考考核的考生名单,并公布入围标准。6月27日前:省教育厅向高校提供入围高校考核的考生综合素质档案。7月4日前:完成对入围考生的高校考核(含笔试、面试、实践操作)和体育测试,其中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7月5日前:确定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

一图读懂“强基计划”!

23506584d2244091baf1fd0c6f3e181b.jpeg

图解来源:软科

提醒:

对于2020届考生,想更顺利考取985大学的孩子和家长,一定要密切关注3月底的招生简章发布和4月份的报名流程、时间!千万不要错过!

“强基计划”是为国选才 
高考不只是“找个饭碗”!

很多家长和考生对高考的意义,还停留在非常低级的层次——考个大学、混个文凭、找个饭碗,成家立业,岁月静好。

国家组织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每年投入高等教育那么多经费是为了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去谋个饭碗!如果单纯为了就业,职业教育就能解决问题,还搞“双一流”干什么?!

从大局看,现在的中国乃至每一个中国人,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贸易战剑拔弩张、中东局势波诡云谲、全球经济触底但不见反弹,热点地区战乱、大国军备竞赛的紧张程度70年来罕见...今后的中国孩子,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岁月静好!

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做有力支撑,基础学科对于原始创新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我国目前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呈现“卡脖子”局面,与基础学科发展较慢、顶尖基础学科人才缺乏密切相关。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受社会舆论、收入排行等影响,盲目追求一些看上去前景好、收效快的热门专业。如果希望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领先一步,对优秀学生的学术志趣引导、科学素养提升、数理基础强化的提前布局就刻不容缓。

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强基计划”着眼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正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兴趣与能力相结合,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贯通培养、系统培养,勇于担当,为国家破解“卡脖子”难题打好人才基础。

所以,“强基计划”首次明确提出重点在基础学科安排招生专业,真正选拔出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人才需求。

这体现了高考改革的大逻辑!归根结底,高考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这也必将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强基计划”还明确,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为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各位家长和高中生,如果今后你不甘于平凡,不想被社会淘汰,不想沦为谋食生存的群体,请一定要关注“强基计划”,把它作为奋斗的新目标!

“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 
都是少数人的游戏吗

2003年,我国开始进行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工作,首批22所高校获准在一定规模内开展自主选拔录取工作。教育部要求,试点学校应“积极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新机制。

随后,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了90所,也一直延续至今。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为211工程大学,均为国家重点高校。因此,通过各种手段获得自招资格,成为一部分考生进入名校的捷径。

自2015年开始,自主招生报考人数逐年递增,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报考人数分别为16.2万人、48.5万人、60.6万人、83.7万人!而在2018年,90所高校自主招生报考人数纷纷创历史新高。北大、清华甚至接近万人!自主招生的疯狂,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招生争议不断,以“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为主题的负面新闻频现报端。

此外,有些学校为让一些学科特长生被直接保送名校或获得自主招生极大优惠降分,把他们的全部时间精力都放在某一门学科竞赛辅导上,而放弃参与其他教育教学内容,“成败在此一举”。这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做法坑了不少学生。

事到如今,自主招生的初衷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相反,各种关于自主招生的争议与腐败不公等成为舆论的主流。论文、专利、唯竞赛逐渐成为自招争议最大地方,2018年郑州、成都的论文造假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此次公布“强基计划”就针对上述现实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申请材料造假、高校提前“掐尖”等问题。进一步严格规范招生程序,明确高校考核要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等举措,建立更高水平的公平保障机制,体现了促进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实现社会正义的政策导向。

具体来看,“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主要有三点不同——

不同一:新方案招生范围看似减少了,实则人数增多了

“强基计划”新模式招生,仅限于36所一流高校A类,相较于原来90所自主招生高校,看起来范围减少了,而实际上,人数却是增多的。这种增加,除了“量”的增加,还有“质”的增加。

传统的自主招生,有一个严格的名额限制:不超过该校招生计划数的5%,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很难触及到5%的边界,或者说很难招满符合要求的5%名额。而新模式招生中,不再有名额限制,意味着理论上可以达到100%!也就是说,这些顶尖大学可以把所有招生名额用到这种模式上。90乘以5%对比36乘以100%,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

可以预见的是,这36所试点高校,也许不会一下子把100%的录取名额都投放在新模式招生中,但这代表着非常大的扩容弹性。会不会是从36所试点高校,开放到137所双一流高校,甚至更多的本科高校?这是政策留下的想象空间。

不同二:高考成绩决定你入场,校测分数决定你命运!

新模式招生,高考成绩占85%,某种意义上讲,好像是原来综评招生的一种升级版。原来主流的综评录取模式中,60%高考+10%学考,广义的高考占比70%,仅比新模式中低10%。

目前一些创新型高校中,如南方科技大学等录取模式,100%名额为综合评价招生;在上海,复旦和上交大的综评名额占比达到两校总招生数的90%;在浙江,北大、清华、中科大、复旦、上交大、港中文(深圳)、国科大等头部名校的的综评招生总人数,占比亦超过90%……

新模式招生,采取85%高考+15%校考,决定入场的因素在“八”,而真正决定命运(录取与否)的,却在“二”。表面上看,新模式招生中,高考占据了85%的权重,但折合成百分制后,它们的分数级差却被进一步缩减,特别是对于名校而言。

举个简单的例子,去竞争北大的,有可能是680分和660分的,但绝对不会是680分的和600分、620分的。传统高考模式下,660分比680分低20分,可能相差了数千个排名;但在新模式折合成百分制后,仅仅是70.4分和72.5分的区别。

剩下的15%,是如何拉开差距的呢?我们以清北近几年的综评校考(领军/博雅)理科为例,平均得分率仅为30%-40%!而这些,都是顶尖高手之间的较量!这意味着,在校测环节,最头部的学生可能得到15分以上,最尾部的可能得1-2分,平均只有6-8分。学霸的荣耀,很可能在清北的一场校考中被击得粉碎!

当然,未来也不排除这种情况,即使考到全省前30名、前10名,仍然可能无缘清北!这种情况并非耸人听闻,在新高考实施的浙江省,裸分前30名已经考不上清北了!

这其实是对过去“唯分数论”改革的一种倒逼:如果只是一个考高分的“书呆子”,即使通过初审,也有可能在决定命运的“二”环节败下阵来。

这意味着,高考成绩以外,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意味着,顶尖高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校考环节通过大量的竞赛知识和超纲知识来增加选才区分度;这也意味着,清北等名校考察形式越来越灵活多元,课外知识的广度和创新性思维,远比只会考高分重要。

不同三:学科竞赛重要性被弱化

新招生模式中,学科竞赛不再是唯一的报名条件,基于“学科竞赛可能会影响高考成绩”这一顾虑,学科竞赛的作用被相对削弱。

其实,学科竞赛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是极少数人的游戏,新政导致竞赛学习降温,其实是对过往盲目学习竞赛行为的一种纠偏。竞赛学习,应该回归到“学科特长”的本质,对竞赛学习者的建议是:

首先,顶尖高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初衷不会变,过去的经验表明,清北等名校通过学科竞赛选拔学科特长学生,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这部分某一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无论政策怎么变,名校选拔他们的需求不会变。因此,对于那些少数具有学科天赋的孩子,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应坚持自己的初心,回归到学科竞赛的本质。

其次,那些因为升学、加分等功利性目的,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不顾自身是否具备潜质,而盲目跟风甚至孤注一掷的学生,确实应该冷静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条道路真的适合自己吗?再次强调一遍: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学科竞赛都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而不是大多数人的敲门砖。

另外,对于目标为清北复交等顶尖高校的学生,竞赛是一个增值选项。对于这些名校而言,高考分数已不再具有明显区分度,他们过往的校考环节,会融入大量的学科竞赛知识来增加区分度,有竞赛学习经验者,无疑更具有优势。对于这部分考生而言,需要同样兼顾竞赛知识的广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你要做到万里挑一,如果不承担比普通人多得多的苛求,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凭什么是你呢?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