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钟书所写的《写在人生边上》中我们品味到了钱钟书对人生的哲学思想。能看出老先生在书中对人一生的评价与思考都是在“清净之境”下领悟到的。不然也无法写出“人生是一本大书”这种感慨。谈到这里笔者就为大家讲讲在《写在人生边上》这本书中钱钟书老先生对“人生”的感慨与领悟。
一、人生据说是一本大书
谈到人生的理解很多人会随口而出说一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听到这句话我们也不会去辩解,因为人生不就是一场“戏剧”吗。其中有各式各样的人,有多彩多样的事物而我们身在其中却也充当了一个角色,但在这里钱钟书却提出了不一样的见解。老先生谈到“人生是一本书”。
1、书中的故事
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便是空白的,好比一张纯白的纸张等着我们去刻画书写。每当我们经历一件事这被写满的纸便被放入书中作为我们过去的回忆,让我们不时便翻过去在浏览一遍。
随着我们逐渐的成长,这本书也在一点点的变厚,因我们的阅历与学识,书中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幻着。从单调的故事逐一变成了富有情爱、恐惧、快乐等丰富多彩的故事,而我们也从那个只装有一本无味书籍的人变成了一个装满书的落地书橱。
每一张书页都记录下我们人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它内容之丰富,遍及之广泛都记录下了这个人的出生到结束。在我们想起时便翻开来看看,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看过去自己是怎样处理这件事。再此不由得想到老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里《论快乐》中出现的一句话“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2、翻过去的书页
我们在美好的年龄时失去我们最重要的,而我们却没有因此触动。是因为我们那时不懂事还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份成熟的内心?都不是。或许在那时我们只有天真的认为那是一场游戏,会有结局的时候。可当我们再次回忆时却已经成为了翻过去的书页,已经无法再回去重新勾画书写,为此觉得痛惜。
“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出自保罗的一句名言。同时钱钟书也说到“我们在创作中,想象力常常贫薄可怜,而一到回忆时,不论是几天还是几十年前、是自己还是旁人的事,想象力忽然丰富得可惊可喜以致可怕。”可想人或许是世上最矛盾的生物了。
人生路上我们无法改变,能做的只有去选择正确的答案。因而在选择后不管是否正确,我们只能在旁边写上旁白补记。我想这或许便是老先生在写下这篇时悟出的感慨,想到了人生无法重回,只能往前走,直到我们走不动的时候在某一处停留化作黄土。说到这想到老先生的一句谦逊的话说到“他的这几篇散文不过是如同中国旧书上的眉批,补的是人生这部大书的空白。”
二、快乐不会迟来
《写在人生边上》有一篇是以《论快乐》为名在这一篇中我们能以另一种方式读出老先生对人生的哲理见解,”快乐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1、快乐属于精神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老先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复阐述了快乐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世界上没有永远都是快乐,有的不过是精神上的快乐。有人说我们的人生好似一场“修行”,总是在遇到挫折事气馁、堕落,但一旦过去我们又因为某件事物开始哈哈大笑,笑的不明所以,在这不断的磨炼中周而复始不觉得厌烦或许这就去精神上的享受吧。
认清自己,让心达到“清净之境”。我们或许无法得到永远的快乐,但亦能让自己享受精神上的快乐。郭沫若在《橄榄·行路难下篇一》中这样说到:“这样清净的山,这样清净的水,这样清净的人。”意指“清净之境”,我们可以舍去凡俗的苦恼寻得清净上的安稳。好似陆游在《夏日独居》中谈到:“平生本清浄,垂老更肃然。”
2、精神快乐可以把痛苦变成享受
假若我们可以做到心境波澜不惊,能随时调理内心情绪或许我们可以把正在经历的痛苦变成一种病态的“享受”,这是精神上快乐的作用。如一个乞丐在拿到了别人吃剩下的食物时他内心是快乐的,即便这个乞丐明白这是别人吃剩的食物。如此可以看出在这个乞丐身上的精神快乐。
可是人们对快乐的追求总是处于一种过度索取的阶段。我们在这物质社会上不断追求精神上的快乐,希望可以代替自己生活中的痛苦,如此我们知晓精神可以战胜物质上的痛苦。
在品味老先生谈论的人生中的精神快乐哲学思想时可以看出老先生的深入浅出,文采斐然让人们在读完这篇文章感慨万千又受益良多。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精神快乐是可以把生活中的痛苦变为享受的。
多数人是否能做到这点笔者并不肯定,但可以明确老先生写下这本书的目的或真如他所说的那样只是补全一段人生中的空白,分享自己在“人生”这个命题上的见解与心得。使更多的人能顿悟。想到此略有领悟,假若鲁迅是一个拿着笔墨的战士是在人生中感悟与记录,而钱钟书老先生就是拿着笔墨的学者,在人生之外眺望人生、分析人生,记录下自己的心得。
三、现实中获得的经验
笔者喜欢这《谈教训》中的一段话“老实说,世界上是非善恶邪正等等分别,有时候也不过是人我的差异,正和身体上的秽洁一样。所以,假使自己要充好人,总先把世界上人说得都是坏蛋;自己要充道学,先正颜厉色,说旁人如何不道学或假道学。说到此地,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聊斋》里女鬼答复狐狸精的话:“你说我不是人,你就算得人么?”
1、人生中的教训
人们常把自己的那一套行为标准与观点强加到旁人身上。有时甚至觉得旁人都不如自己,都应该围绕自己奉承自己,因为自己才是正确的,保持这样想法的人事后也会被现实无情的教育。笔者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事情也一定出现了《谈教训》中引用聊斋的那段话女鬼答复狐狸精:“你说我不是人,你就算得人么?”
从古至今不变的道理是往往人们只有在经历过挫折后才会显得成熟稳重。因为刚步入社会的人还没有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保持着自己在父母庇护下的天真。王阳明《传习录》卷三也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有我即傲,众恶之魁。”
2、人生的准则
《论语·季氏篇》讲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都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年少时我们有过对异性的好奇,成年时我们有过得不到释放的热血,老年时我们有过对没有得到过事物的贪欲。这些不同的时期所反映的都是我们人生路上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即是彰显出的各种欲望。
我们自有一套处世的原则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总会有一些自认为人生导师的人来用自己的道德理论教训他人,甚至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人生准则。而老先生也说到这是一种“假道学”把那本就没有的道德去教育旁人。写到这也是轻笑一声,打算一笔带过。“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少自以为是的人”。
3、人生的选择
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难免不会面临一些抉择,而在这些选择面前自己却是被动的。无法再选择来临时主动的去选择,是我们的一大遗憾。或许我们人类中能做到这点的只有算命占卦的道士与未卜先知的预言家了。
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中写有一段这样的台词“如今我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是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太苦了。”没错,在每次面临选择时我们看不到好与坏,看到的只是未知。即便是我们提前预知到了它的结果,往往我们也不愿意选择。为什么?因为,两条的结果都是“人生”。
结论:
笔者只列举了几个书中的道理来分析钱钟书老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这本书中表达的人生。或许有的人没有看懂觉得前后不搭,但笔者也依然以这样的方式论述了。不是说顺畅的言辞就能更容易解读出一本富有“哲理”的书。你们谁见过历史上的名人们阐述道理时用通顺的语言去表达?他们不会这样写,只会像笔者这样去阐述,因为这样更容易让读者们从一段句中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