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发”还是“爆发”?“革职”还是“辞职”?疫情中出现的高考可能会考的8种易错字词辨析

2024-11-23 15:42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141人

1.“冠状病毒”的“冠”怎么读?

如今,“冠状病毒”几乎无人不知,但是,媒体上、生活中,听到的既有“冠(guān)状病毒”,又有“冠(guàn)状病毒”,颇为混乱。这里想谈三点,以正视听。

首先,“冠”是多音字。读guān,是名词,本义指帽子,如“冠冕”“衣冠”,引申指像帽子一样的东西,如“树冠”“鸡冠”。读guàn,是动词,指戴帽子,如“沐猴而冠”;又特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结发戴冠,表示成人,如“弱冠”;还从帽子戴在人体最高处引申指位居第一,如“勇冠三军”,并特指第一名,如“冠军”;进一步引申,泛指在前面加上名号或文字,如“冠名”。

其次,“冠状病毒”因形状而得名。20世纪60年代,这种球形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被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突起,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王冠上的突起,因此被命名为“冠状病毒”。“冠状”指外膜突起像王冠一样,这是名词用法,应读“冠(guān)状”而不是“冠(guàn)状”病毒。

第三,“冠状”被简称后,更易误读。比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简称为“新冠肺炎”,误读为“新冠(guàn)肺炎”的很普遍。来看类似的冠(guān)状动脉性心脏病,此病因冠状动脉硬化、供血不足等引起。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动脉,从主动脉根部,分左右两支,行于心脏表面,几乎环绕心脏一周,恰似一顶欧洲王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名词特征鲜明,简称为“冠心病”后,名词特征隐匿,因此误读为“冠(guàn)心病”的比比皆是。

有此前车之鉴,“新冠(guān)肺炎”能不慎乎?

本文作者:言内

2.“带口罩”?“戴口罩”!

在全国人民全力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如何预防病毒感染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事情,许多医生、专家都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各项防治措施的科普,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大家“外出一定要戴口罩”。

因而在许多超市、菜场、商店的门口,我们都可以看到醒目的标语,提醒大家戴口罩才可进入。但是有不少店家把“戴口罩”写成了“带口罩”。

“戴”“带”两字的区别虽然经常提及,但是依然容易出现差错。

“戴”是个形声字。初文为“異”,为双手举物于头的形象,义为以头顶物。后来词义起了分化,在“異”的基础上加了声符,成了“戴”字。“戴”的意思也不再仅仅是把东西顶在头上,后把东西加在能发挥其功能的身体的某一部位上皆可用“戴”,如戴眼镜、戴项链、戴手表等。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異部》中也说:“戴,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

“带”是个象形字,象古人捆扎衣服的腰带。

《说文解字》:“带,绅也。男子鞶带,妇人带丝,象系佩之形。”

古人通常用两种腰带:一种是皮制的革带,用以悬佩;一种是丝制的束在外衣的大带,围在腰间,结在前,两头垂下,称作绅。后引申泛指各种带子或带状物,又引申出携带、随身拿着等义。

现代汉语中,动词“戴”“带”分工明确,各尽其职,“戴”表示把某物加在能发挥其功能的身体的某一部位,“带”表示携带、随身拿着。

口罩加于鼻和嘴之上,才能隔绝外界病毒对呼吸系统的入侵,显然应当“戴”。如果仅仅是“带”而不“戴”,岂不是白费功夫?

本文作者: 施隽南

3.防疫不是“狙击战”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举全国之力应对“超级疫情”。这是一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对决”,堪比战争。不少媒体称,这是一场防疫“狙击战”。很遗憾,这次防疫大战并非“狙击战”。

所谓“狙击”,指的是暗中埋伏、伺机袭击,这是一种偷袭的作战方式。在影视作品中,现代战争里的“狙击手”藏于暗处,用狙击步枪进行伏击,他们经过特殊训练,精通伪装、侦察等技能,个个都是百步穿杨的神射手。

如果防疫战是“狙击战”,那么奋战在一线的白衣战士就都是狙击手了。此说显然荒唐,医护人员何曾用出其不意的偷袭方式去防疫呢?这样做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防疫是一场防御的战斗,这次全国人民都参与的其实是“阻击战”。“阻”,即阻止、阻挡,“阻击”就是以防御手段阻止对方的行动,是公开的对抗和较量,目的是阻敌前进、断敌退路。目前,全国驰援湖北,会战武汉,有力地阻止了疫病的扩散,有效地阻断了疫情的发展,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阻击战”。

另外,通常认为“狙”本义指猕猴。

根据是《说文解字》:“狙,玃(jué,大猴子)属。从犬且声。一曰狙,犬也,暂(猝然)啮人者。一曰犬不啮人也。”

然而,《字源》以“一曰”为本义,认为“狙”本指犬伺机突然蹿出咬人,猕猴是假借义。这一纠正很有道理,因为它恰可与“狙击”的用法相吻合。试想,“狙”(犬)长时间不咬人,伺机突然咬人,由此引申指窥伺、伺察,再引申指偷袭,不正顺理成章吗?

“狙击”的构词是名词作状语,其结构类似“鲸吞蚕食”“鲸吸牛饮”,其解释就是像犬突然咬人一样进行攻击。如果解释成猕猴则很难说得通。且看:

《庄子·齐物论》中那则著名寓言:“狙公赋芧(xù,橡子),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以这种认知能力,怎么能完成高难度的狙击任务呢?

本文作者:每文

4.是“革职” 还是“辞职”?

武汉市市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因为关门(指武汉封城),最后说要问责,说人民群众有意见,我们愿意革职以谢天下。”市长此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笔者想说的是,“革职”一词的使用是值得商榷的。

“革”字的本义是动物的“皮”经过去毛、鞣化等等整治之后,成为可供使用的没有毛的皮张。“革”从整治毛皮引申出“去除”“改变”等意思。我们常说的“革命”一词中的“革”就包含了这个意思。“革命”原出《易经》中的“汤武革命”,意思是商汤、周武王以武力分别改变了前一个王朝的所谓天命。“革”的这个意思还保留在“改革”“变革”等词中。

因此,“革职”一词的意思是去掉原有的职务或职位。而官员职务的改变或免除,一般来说,有主动和被动之分;“革职”通常只用在官员被动地免除职务的情况下,而且通常是指因为犯错而被上级免职。如果是主动地要求免去职务,应该用“辞职”,而非“革职”。

市长想说的是,愿意主动要求免去自己的职务,那么,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我们愿意辞职以谢天下”,即愿意主动辞去职务向天下人谢罪。如果是革职,后面就不宜跟“以谢天下”这样的话了。因为这时的“谢”已经轮不到被革职者来说了。

本文作者:刘民钢

5.“抗击疫情”有语病?

自新冠肺炎肆虐以来,“抗击疫情”“阻击疫情”“防控疫情”等等,成了新旧媒体的高频用语,几乎天天见到。有人说,这些说法都有问题:情,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的总体状况;疫情,即疫病发生和流行的状况。“抗击”“阻击”“防控”的应该是“疫病”,怎么会是“疫病发生和流行的状况”呢?因此,“抗击疫情”“阻击疫情”“防控疫情”等等,都有语病。

我们在一定范围做过“语感测试”,发现绝大部分人都认为 “抗击疫情”“阻击疫情”“防控疫情”很自然,不觉得有语病。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既然绝大部分人都觉得很自然,那就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

其实,这些说法,从学理上也是可以解释的。

从不同角度,词语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抗击”“阻击”“防控”等等动词,在用法上有相同的特征,我们可视为一类。这类动词要求带一个事件宾语,在语法上的表现是,宾语由小句充当,如“抗击法西斯入侵”“阻击倭寇犯我边境”“防控传染病流行”,其中的“法西斯入侵”“倭寇犯我边境”“传染病流行”都是一个小句。这是这类动词的典型用法。在具体语用中,小句宾语的谓语部分都可以不出现,而把话说成“抗击法西斯”“阻击倭寇”“防控传染病”。小句宾语转换成名词宾语,但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

为什么这些句子把小句宾语转换成名词宾语后意思基本保持不变呢?用生成语法理论的术语讲,宾语转换而语义不变,是靠“内合并”(Internal Merge)的操作完成的。具体地说,之所以“抗击法西斯”“阻击倭寇”“防控传染病”能说,是因为“入侵”“犯我边境”“流行”已经移位“内合并”进“法西斯”“倭寇”“传染病”中去了,“抗击法西斯”就是“抗击法西斯入侵”、“阻击倭寇”就是“阻击倭寇犯我边境”、“防控传染病”就是“防控传染病流行”。

那么,为什么小句的谓语部分可以移位和主语进行“合并”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充当小句主语的词项隐含有谓语部分的语义,这里进行的语法操作,仅是把语义相同的项进行“合并”而已。也就是说,从语义上分析,“法西斯”本身含有“入侵”之义,“倭寇”本身含有“犯我边境”之义,“传染病”本身含有“流行”之义。这是词项合并的动因。

“抗击疫情”“阻击疫情”“防控疫情”等等之所以能说,是同样的道理。“抗击疫情”“阻击疫情”“防控疫情”,其实就是“抗击疫情加重(蔓延或肆虐)”“阻击疫情加重(蔓延或肆虐)”“防控疫情加重(蔓延或肆虐)”。在这里,“加重(蔓延或肆虐)”也“合并”进了“疫情”之中。

“入侵”之所以能“合并”进“法西斯”,是因为“法西斯”本身隐含有“入侵”的含义;那么,“加重(蔓延或肆虐)”能“合并”进“疫情”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道理一样,因为“疫情”隐含有“加重(蔓延或肆虐)”的语义。不过,稍有不同的是,“入侵”的含义是“法西斯”本身所具有的,而“加重(蔓延或肆虐)”的含义并非“疫情”本身所具有,而是当时的“社会语境”赋予的。

我们知道,春节前后,疫情(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总体状况)已呈加重、蔓延、肆虐之势,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以及重症、死亡人数等,都在大幅增加,当时的社会现实,给“疫情”赋予了“加重、蔓延、肆虐”的含义。全国人民所“抗击”“阻击”“防控”的,其实就是疫情的加重、蔓延、肆虐势头。

可见,“抗击疫情”“阻击疫情”“防控疫情”等说法,没有语病,可理直气壮地说。

本文作者:狮子坡

6.“ 截止 12 时”?

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便是每日更新的确诊病例数、疑似病例数以及死亡、重症人数。媒体在报道当日或累计数据时常会混淆“截止”和“截至”。如某媒体报道上海新增确诊病例数,标题为《截止12时上海无新增确诊病例》,其中的“截止”就是“截至”之误。

截止(zhǐ),指(到一定的期限)停止。止,停止。“截止”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时,时间名词须出现在“截止”之前,而不能直接出现在“截止”之后。如: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似不如改为正月十五截止,一面即出书,希酌。”

其中的“正月十五日截止”不能说成“截止正月十五日”。如时间名词要出现在“截止”之后,须加“到”“于”等词,如“截止到今日共有5人报名”“报名截止于3月5日”等。“截止”也可以作定语,修饰“日期”“时间”等,如截止时间、截止日期。

截至(zhì),相当于截止到。至,即到。“至”后须跟名词性成分,故“截至”后须出现时间名词。如“截至3月5日”“截至今日”等。时间名词不能出现在“截至”之前,如不可以说“今日截至”“3月5日截至”。“截至”也不能作定语,修饰“日期”“时间”等。

“截止”和“截至”都可以和时间名词连用,表示某行为到某一时间为止,但是在具体使用时应注意两者的差别,不能混用。

本文作者:林 凌

7.应是“勠力同心”抗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抵御,于是“勠力同心”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的标题和报道中。但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少媒体都写成了“戮力同心”,这是不规范的词形。

勠,义为合力、并力。“勠力同心”即把力量合并起来,齐心往一处使,谓团结一致。

《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戮,义为杀。因为古时“戮”通“勠”,所以“勠力同心”也可写作“戮力同心”。

《墨子·尚贤》:“与之戮力同心”。

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勠”列为“戮”的异体字,所承义项也为“戮”所代。

但国务院2013年公布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勠”被确认为规范汉字,重新担起职责。

现在“勠力同心”才是规范词形,“戮力同心”则为不规范的用法。

疫情防控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一环,其胜利离不开全国人民“勠力同心”。《通用规范汉字表》是社会文字运用的依据,其推行也需各界齐心协力。

本文作者: 何中辰

8.“疫情暴发”还是“疫情爆发”?

疫情突如其来,有朋友问,“疫情暴发”与“疫情爆发”,到底该用哪个?我反问他有什么意见,他说,根据传统用法,传染病突发用的是“暴发”。这个意见我赞同,但想补充一句:“疫情”搭配“爆发”也可以,而这次疫情,搭配“爆发”更合适。

请看常用辞书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暴发”和“爆发”都有一个相同的义项——“突然发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暴发”和“爆发”也有一个相同的义项——“突然而猛烈地发生”。那么疫情突发,用“暴发”和“爆发”应该都可以了。

而且,《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还特别强调了“暴发”跟“爆发”的不同:“‘暴发’侧重于突发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爆发’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

从突发性来说,这次疫情当然可称“暴发”。但是,如果考虑其猛烈性(短短几十天造成数万人染病、数千人死亡)和重大性(武汉封城、全国延期复工、所有学生居家学习、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那么称这次疫情为“爆发”,恐怕更加合适。不妨比较一下几年前的猪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甚至是十几年前的SARS病毒,其疫情的猛烈性与重大性,均无法与此次疫情同日而语。

为什么“暴发”侧重于突发性,而“爆发”侧重于猛烈性?关键在于用字不同。一看见“爆”中的“火”,我们就会联想到“火爆”“爆炸”,“爆发”的猛烈性高于“暴发”可谓一目了然

另外,“暴发”的“暴”只能理解为副词,“暴发”是状中结构;而“爆发”的“爆”还可理解为动词,“爆发”可作为连动结构。因此“火山爆发”是先爆裂后迸发,而“疫情爆发”也可类比为先突发再扩散,但是“疫情暴发”却根本没有连动的含义。“爆发”的疫情突然发生、持续扩散,“暴发”的疫情只是突然发生,显然是前者更为猛烈吧。

当前,我们全民战“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国际形势却日益严峻。请注意英文报道新冠疫情的一个高频词——outbreak(突发),译成中文时几乎清一色用了“爆发”。可以预见,“疫情爆发”的用法,不可能马上销声匿迹。谓予不信,不妨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言内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