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教师在教室的位置

2025-01-19 19:34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876人

从教之初的遭遇,对教师的影响很大。据我的观察,青年教师走上讲台,大多数是怀着敬畏之情的,因为他没有经验,也不敢目中无人,在五十个学生的眼光注视下,压力很大;同时,他又不得不在意来自同行或校长的评价。

有位青年教师被校长听了课后,非常苦恼,校长比划着问她:“你上课时为什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你的位置在讲台,应当这样,这样,——双手撑住讲台两侧,不要乱动。”这位女教师很为难。她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走近学生,和他们交流,为什么不能站在学生中间带读,为什么要立在讲台后面像个官僚一样地自说自话;再说,讲台那么大,而她个头小,两手硬撑在那里,滑稽可笑……听了她的话,我告诉她,不怪校长,因为你那个校长从不上课,以为上课是“领导做报告”。

上课时,教师站在哪里,怎样站,有规定吗?好像没有。但教学常识告诉我们,教师只有要站在全体学生都能看得到的地方,他说话要让所有学生能听清,这是中小学生的课堂,是个平等交流的场所,不是什么代表大会。

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教师未必要踞守讲台,始终“在学生的前面”;教师能随意地“在学生中间”,效果可能更好。这不是具体的形式上的位置,而是教学观念上的位置。我上课时,常走到学生中间说话,和他们对话,距离近了,“讲台”没有了,仿佛更能关注学习的内容,突出学习的主体。——当然,这可能只是我的感觉。我总觉得自己是在和学生一同阅读,和学生一同分析探讨。我熟悉教材,但对我的学生而言,那些教学文本永远是新的;我每次都是在和不同的人共同阅读,因而每教一遍这些课文,我都在旧有的经验上获得新的体会,这就让我始终对课堂教学充满期待……我总是在想,今天课上会发生什么,我始终在关注学生的感受,因此,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走近他们。

很难想象,面对少年儿童,如果每个教师都像那个校长主张的“双手撑在讲台两侧”,40分钟一节课,每天七八节下来,学生对课堂会有什么样的记忆!

由于传统,也由于办学条件限制,中小学教室格局就是讲台面对课桌,设计时就是以教师的位置为主的,这样的形式已经让一些教师习惯“以讲为主”了。这种教室格局,也让“自主合作探究”受到一定的限制。30年前我教初一,我在课堂上几次注意到这样的现象:第一排的一名女生发言时,她的分析解答配上她的神态,简直就是活的语文!可是,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生只能看到她的后脑勺,至多看到她的侧面。我让她到讲台上,面对大家回答问题,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她身上了。

有时走到学生面前交流,也因为学生说话我听不清,我希望他声音大一些,可是有些女生平时说话就是细声慢气的。我会走到她面前,像传声筒一样,听清她的发言,然后放大给同学听。至于这样做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会不会娇惯学生,我真的没想过;我只是不太忍心让一个学生异常地大声,那样可能会让她(或他)对课堂表达产生恐惧。但我的学生似乎并没有养成不好的习惯,他们已经尽力了。

极端严肃、整齐划一的课堂,有可能培养出规格统一的士兵,但难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读《论语》,一直没有读到“讲台”,——孔子的时代,连教室都没有,师生随意地站立或是坐着交流,多么令人向往的形式!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