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漫画类、感悟类、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与写作指导(3)

2025-02-24 03:51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635人

2020年高考漫画类、感悟类、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与写作指导(1)


2020年高考漫画类、感悟类、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与写作指导(2)


2020年高考漫画类、感悟类、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与写作指导(3)


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与写作指导


所谓哲理,即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智慧。命制哲理类作文,命题者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呈现一些典型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现象等,对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进行考查。


哲理类作文在高考中多以故事、寓言、哲理小诗等形式命题,意蕴深厚,哲理性强。考生要想挖掘出切合题意的哲理,就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材料特点,确定相应的方法去审题。


1.由果溯因,选定最佳立意

哲理类作文中,有一类材料是通过一个故事对某一生活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叙述,其语言虽平实,但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针对此类题目,审题立意时要先弄清故事的主旨,可通过“由果溯因”发问的形式来探究故事的本质。可以这样发问:“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或“谁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或“谁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解决了,观点也就有了。每一个“为什么”都可能有几个答案,而每一个答案就是一个立意点,最后通过比对筛选,选出最切合题意、最有心得的一个来写。唯其如此,才能对生活事件或社會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才能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从而写出深意。


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提出了一个问题:战机防护应加强幸存飞机弹痕多的地方,还是弹痕少的部位?审题时,可采取“由果溯因”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因果分析:为什么英美军方的做法是错误的?为什么沃德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人们习惯运用惯性思维,调查的是返航飞机,而忽略了被击落的飞机。如此,调查就不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模式,即使加固弹痕多的部位,仍会有许多飞机被击落。惯性思维虽然直观,但不科学,因而调查从一开始就出现偏差。由此,鲜明地提出全文的观点“惯性思维有时会误大事,很可怕”“要全面、发展地看问题,要看到问题的核心本质”。这样具有哲理的立意,就是通过因果逻辑思维分析得出的,它完全契合命题者命题的核心要求。


2.由浅入深,挖掘深刻内涵

如果哲理类作文的材料是“寓意型”材料——材料内容有寓意,往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那么审题时切忌停留在材料的表层,因为其材料的“寓意”埋藏的深度不一,必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解读过程,才能切入“本质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得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细细推敲,层层深入准确把握材料的寓意,挖掘出深刻内涵来。


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見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这道哲理类作文题材料提供的是一则寓言。审题立意时,可抓住“大树”和“飞禽”“走兽”等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其象征义或引申义,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握这则寓言的寓意。这则寓言说的是大树虽然没有翅膀、没有腿,不能像飞禽、走兽一样去旅行,但是它靠自身的智慧和努力,让飞禽、鸟兽将它的种子带到了世界各地,从而实现了自己周游世界的理想。那么,由物及人,就能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


(1)从大树的角度:求人不如求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成就梦想要运用智慧与策略;转换思维天地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2)从飞禽和走兽的角度:帮助别人,温暖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由表及里,聚焦深邃哲理

一种现象产生了,要探明其产生的原因。探明了原因,就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深入事物的内部去纵向思虑,透析生活的表象,挖掘深邃的人生哲理,开掘出平凡中的不平凡。


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这道哲理类作文题的材料中,“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一句是理解题意的关键所在,考生应该抓住此关键句,由表及里地分析材料蕴含的深邃哲理。“特殊的微观结构”,强调了蝴蝶的内在独特性。如果没有这种独特的微观结构,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缤纷的色彩”与“翅膀本是无色”形成对比,强调了结果,这结果是有原因的。“光线的照射”,是蝴蝶翅膀呈现色彩的条件,是客观环境。“只是……才……”强调了条件的重要性。这样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自身的特殊结构,一是外在的光线照射。可见,蝶翅借助阳光而多彩,光线的投射是蝴蝶翅膀变色的外因,而内部特殊的微观结构是蝴蝶翅膀变色的内部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材料反映了哲学中的外因与内因、现象与本质、主观能动与客观条件等关系。

由此,考生可以这样立意:


(1)主观认识与客观真实的关系——主观认识需要借助适当的方式才能更符合客观实际;

(2)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莫让表象遮蔽了我们的认知;

(3)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外力取得成功。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完成审题训练。


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1)材料的关键语句是什么?

(2)下列各项中,切合题意的有(),符合题意的有(),偏离题意的有( ),并说明理由:

A. 要有比湖水更宽广的胸怀

B. 努力奋斗,才能开心快乐

C. 生命中痛苦的咸淡取决于自己

D. 分担忧愁,分享快乐

E.胸怀广博以容纳,更需一颗清心以净化

F.即便在苦痛之中,仍要保持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G. 人人都可是点化自我与他人的禅师

【参考答案】

(1)材料的关键语句是: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2)切合题意:A、C、E(能扣住作文题材料的关键句立意)

符合题意:D、F、G(立意基本符合作文题材料内涵)

偏离题意:B(立意脱离作文题材料的关键句)


哲理类作文思辨性非常强,因此,要想获得高分就必须在思辨上下功夫。我们可以巧用“辩证法”,让说理更加到位、透彻。


1.“两面兼顾”,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就需要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避免片面性,避免走极端。为了防止“一根筋”,可以运用“两面兼顾”的方法,同时要注意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要善于转化,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


经过战斗的飞机,在战后分析时,弹痕多的地方,我们便理所应当地觉得应对其进行加强,而那些弹痕少的地方,就会被我们忽视。于是我们就这样掉入了一个陷阱中。要知道,能供研究的飞机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才安全返回的,恰恰是那些弹痕少的地方,保证了它们的安全,而那些地方一旦中弹,飞机就可能会坠落,根本没机会返航。因此,弹痕少的地方才更有加强的必要。这道理听来似乎与普通人逻辑不同,但的确有理,并最终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為什么我们会掉入这样的“陷阱”?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我们只根据一部分的研究对象就轻易得出结论,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结论对于整体而言是不成立的。

(摘自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优秀作文《以全面思维观事物本质》)


考生认识到作文题材料中英美军方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他们所犯的错误是“以偏概全”。写作时,其先对“应对弹痕多的地方加强防护,还是对弹痕少的地方加强防护”进行分析,得出“弹痕少的地方才更有加强的必要”。之后,又指出,英美军方之所以会掉入这个“陷阱”,就是没能全面研究数据资料,只抓住一个方面,不及其余,进而提出文章的观点——“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考生正是运用“两面兼顾”的方法,巧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说理,才使文章具有了极强的思辨性。


2.“左顾右盼”,用联系的观点进行诠释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写作时,要防止说“过头话”,就要注意分析事物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进而揭示其本质。为此,首先考虑从事物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论述,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如: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先“舍”而后“得”,树的智慧在于舍得。如果大树吝啬自己甜美的果实,不肯分给鸟兽,那么它永远不能到达远方去看这世界。就像壁虎,如果在危急关头它不舍得自己的尾巴,便无法得到自由与新生。而沙砾,因为懂得放弃自己的棱角、舍弃暂时的光明,才得以于蚌壳中蜕变为珍珠。智慧的大树懂得舍弃,于是它的种子随飞禽、走兽们来到了世界各地。智者若树,懂得舍弃。


“呼山不来,我去就山”,树的智慧在于变通。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知变通,只知一条胡同走到底。就像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变优秀,不顾孩子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要求他们考好分数、读好大学……智慧的树虽然没有翅膀飞翔,没有脚奔跑,但它知道变通,同样到达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摘自2015年高考湖南卷优秀作文《智者若树》)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大树的智慧”。“大树的智慧”表现在哪里?在于“舍得”和“变通”。如何“舍得”和“变通”?考生由此运用联系的观点“左顾右盼”——树与鸟兽的联系、壁虎与其尾巴的联系、砂砾与其棱角的联系、家长与孩子的联系进行分析说理,使文章的观点得到有力的支撑。可以说,考生的思辨能力在这一文段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3.“瞻前顾后”,用发展的观点进行阐述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写作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们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才能在发展中分析问题:回溯过往,探寻问题的根源;关注过程,看到事态的发展;展望未来,提出合理的建议。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揭示事物之间内在发展的因果关系。如:


兼济天下,他们以身报国,助力民族复兴。晚清重臣张之洞在科举考试中夺得探花入仕为官,但在那个政治昏暗的年代,他没有和贪官奸吏同流合污,而是积极推进洋务运动。他外争国家利益,却奉守对内的“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气)。正是内心的高洁让他留名青史。左宗棠为收失地不惜与李鸿章翻脸,带棺出征。若不是其内心那分特殊的报国情怀,是什么推动一位老人晚年还要在马背上征战呢?


释放个性,少年青春无悔,献身国家建设。“少年强则国强”,激励每一个少年郎身怀报国远志。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是建设未来的最小微观结构。唯有我们释放个性,完善自身,才能使每一个结构组成都坚不可摧。如此何愁中国梦不实现呢?北大学子周浩改上技校致力发明创造,“感动中国”少年何玥捐献自己器官救治他人。释放个性,我辈当图强。

蝴蝶在阳光下的缤纷色彩带给我们很深的启示:独善其身,以梦为马,兼济天下,报效国家,担时代之任,亦会是天边最灿烂的朝霞。(摘自2015年高考安徽卷优秀作文《缤纷色彩源自“特殊结构”》)


从内容来看,蝴蝶因特殊的微观结构而绽放光彩,人也可以因为“特殊才能”而绽放光彩。张之洞、左宗棠、周浩、何玥等人的事例都和作文材料内涵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从写作技法来说,考生先写“兼济天下,他们以身报国”,再写“释放个性,少年青春无悔”,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然后再整合前面论述的主要内容,以极具鼓舞性的语句收束全文,让文章具有感染力。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