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漫画类、感悟类、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与写作指导(1)
2020年高考漫画类、感悟类、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与写作指导(2)
2020年高考漫画类、感悟类、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与写作指导(3)
感悟类材料作文审题与写作指导
感悟类作文,是新材料作文的一种类型。这种作文题提供给考生的一般是自然、社会、生活现象或名人名言等材料,要求考生在看了材料后,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或看法,主要考查考生的感悟力、思考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对感悟类作文题来说,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因此,准确地审题立意是写好感悟类作文的关键一步。
1.从关键词入手,进行“透视式”感悟
感悟类作文题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词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任务要求里,它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审题立意时,首先就要善于捕捉材料中的关键词,而后进行由表及里的“透视式”感悟。
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试题。
写作。(50分)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这道感悟类作文题的关键词是“韧性”——“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作文的审题立意就可以从这一关键词入手,由表及里,透视感悟出“韧的精神”——就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就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是拼搏奋斗的精神。总之,这些精神是从韧的性质而来的,其实就是中国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坚强不屈。再结合作文题目要求——“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可以这样立意:
(1)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果,诠释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韧性;
(2)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3)韧性,促使中华文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2.从重点句突破,进行“追问式”感悟
写作感悟类作文,快速归纳材料的文意并迅速捕捉材料中的重点句至关重要,因为材料中的重点语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找准了重点句,就能找到思维的聚合点,并进行由果溯因的追问,即在读懂、感悟透重点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后,立足于原材料所述事件的“果”,再去追溯、列举造成此“果”的种种“因”,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如储存的论据材料和思想认识水平去择其一“因”进行立意。通过“追问式”感悟,从因果链条切入,可以保证立意的万无一失。
如2017年高考江苏卷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这道感悟类作文题的材料共有三句话,前两句指出“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繁多”的“种类”、“各异”的“形态”,是“引题”;重要的是第三句话,抓住第三句话进行“由果溯因”多方追问,就可以提炼出以下立意角度:
(1)为什么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因为车的演变史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2)为什么车来车往承载了世间的真情?——因为在车来车往中发生了很多故事,可以从中感悟、体验车与社会、车与他人、车与自己的真情故事;
(3)为什么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因为车来车往的生活现象,反映着人们思想、理念的变化,以及生活观念的改变;
(4)为什么车来车往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因为车来车往的生活现象,反映出生活、生存及生命的某种哲理之思。
3.从契合点切入,进行“聚焦式”感悟
感悟类作文有时也会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个角度出发,或感悟,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写作。而对于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又该如何概括归纳,才不会顾此失彼呢?这就需要考生从契合点切入,进行“聚焦式”感悟,即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审读,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感悟,找准各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点,即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聚焦式”感悟后作文立意之所在。
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道感悟类作文题是一道多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时,要先抓住各则名言的关键词,再综合找到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即契合点。方志敏话中的关键词是“相信”,强调对国家前途与发展的信心;陶行知话中的关键词是“本分”,强调个体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黄大年话中的关键词是“献身”,强调为祖国而献身的奋斗精神。综合感悟三则材料,找到它们的契合点,那就是“爱国”。但“爱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要写出深意,就必须把“小我”融入“大我”,将自我与新时代联系起来,将个人的奋斗熔铸到为国家奉献的大潮中去,更好地彰显“家国情怀”:
(1)爱国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2)坚定对国家发展与未来的信心;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我”融入“大我”的使命与担当。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完成审题训练。
材料一:
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全国64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5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半数学生在大学期间开始脱发。“熬夜失眠”“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成脱发主要原因。对大学生来说,脱发不是个大问题,但却是个很好的提醒。它提醒大学生,身体健康和有效的自我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材料二:
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碰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少有人走的路》说:“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即便有先知的告诫,你仍需独自前行。没有任何一位心灵导师能够牵着你的手前进……”
(1)材料一中的关键语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关键语是什么?
(3)运用“聚焦式”感悟,两则材料的聚合点是什么?
(4)下列各项中,切合题意的有(),符合题意的有( ),偏离题意的有( ),并说明理由:
A.只有很好掌握了生存法则的人,才能比较迅速地适应环境,学会自立
B.时代青年应该自立、自强,做生活的主宰者
C. 成功的路上无人相伴
D. 民族需要有一种精神
E.身体健康和有效的自我管理密不可分
F.人应该有独立的精神,要独自前行
G.缺乏自立精神的人,不能独立生存
【参考答案】
(1)材料一中的关键句是:它提醒大学生,身体健康和有效的自我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2)材料二中的关键句是: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即便有先知的告诫,你仍需独自前行。没有任何一位心灵导师能够牵着你的手前进……
(3)运用“聚焦式”感悟,两则材料的聚合点是:自立、独立。
(4)切合题意:A、B、E、F、G(均能扣紧材料的核心“自立、独立”加以阐释)符合 题意:C(从反面诠释“独立”,但观点不够明了)偏离题意:D(空泛,没扣住材料的核心词)
对于感悟类作文题,通过“透视、追问、聚焦”确立最佳立意后,要想写出高分作文还要在文章的开篇、主体、结尾这三个方面打造亮点。
1.开篇:亮明观点,统领下文
作文的开篇往往奠定了全文的走向,阅卷老师也能从中看到考生的思想才智,因此精心打造好作文开头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考试作文时间紧,文章不求长,开头最好开门见山,尽快切入题旨,尽快鲜明地亮出观点。一般来说,开头最好控制在100~200字以内。可以先简要概括复述材料内容,然后通过“由果溯因”提出自己的观点。如:
世界历史浩浩汤汤,只有中华文明流传五千年而依然充满活力,这实在是个让人惊叹的奇迹。為何中华文明具有如此韧性?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华文明中有一种“家国情怀”的宝贵基因代代相传。(摘自2019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文明的韧性》)
这个开篇入题快,直言中华文明的韧性让人惊叹,而后“由果溯因”亮明文章的观点:中华文明具有韧性的原因在于“家国情怀”的宝贵基因代代相传。它又统领着下文主体部分围绕着这一主旨来论证中华文明的韧性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以及对现实的重大意义。这样就能让阅卷老师瞬间把握住文章的精髓。
又如:
参加过无数次升国旗仪式,高唱过无数遍《义勇军进行曲》,但我很少深入思考:为什么先辈们能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献身于攸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残酷战争?为什么英模们能数年如一日、永不疲倦地献身于国家发展、社会繁荣的建设事业?那是因为他们心中装着祖国。(摘自2019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
文章开篇两个“为什么”的设问,一下子就吸引了阅卷老师,紧接着通过释疑——“那是因为他们心中装着祖国”,不仅明确告诉阅卷老师这是文章的观点,还为下文论述“方志敏的信念”“陶行知的奉献”“黄大年的价值观”做了铺垫。这样的开篇让阅卷老师有了一种必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不打高分也难了。
2.主体:层次清晰,结构精美
感悟类作文基本上写的都是议论文。议论文是分析事实、论证道理的文章。在主体部分里,作者要证明文章观点,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规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态上,就是具有一定体式的文章的结构。如果这一部分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那就可以采用“因果分论点式”。所谓“因果分论点式”,是指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之后,在议论说理的过程中,从“为什么”的角度来阐明理由,即对中心论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里的“因”就是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几个原因作为分论点,并就此展开论述。这样,主体部分就显得层次清晰、结构精美,即使阅卷老师一目十行,也能够把握住文章的要点。如:
这篇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因果分论点式”来安排论证思路。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追问,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立两个分论点。这两个分论点从不同侧面阐明中华文明具有韧性的原因,共同论证了中心论点,不仅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而且使议论气韵酣畅,有如重浪排闼,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3.结尾:卒章显志,点明感悟
结尾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延伸文意、收束全文的关键。好的结尾要能对论点进行充分的显示和升华,使文章的整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统一。这里介绍一种“总结式结尾”的方法,即在结尾时,对全文的内容做总结,也就是对主体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点明中心、点明主题。如:
总之,我们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却忘记了不变的真情,而真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车,见证了时光的流逝。时光滚滚,将一辆又一辆一代又一代的车淘汰,它们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而不消散的,却是一代代传递下来的真情——车不是虚荣的代名词,而是真情的载体。车会老旧,但真情永远不会消失。
(摘自2017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车如流水情如月》)
文章主体部分抓住材料中“车来车往,承载了世间真情”中的“真情”二字体物赋形,铺采摛文,张力十足。结尾为了帮助阅卷老师把握和理解文章的思路和情感,做一个简洁、明了的总结归纳——“总之,我们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却忘记了不变的真情,而真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这样的结论准确无误,结构紧凑,文字简洁,突出了观点。同时考生还不忘点明感悟之所在——“车会老旧,但真情永远不会消失”,从而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清晰、明确的总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