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学科考核中的非选择题又称主观命题,学生们通常称之为“大题”。
大题是大多数考生最怵头的题型;大题拿满分,岂不是天方夜谭?同学们一定这样想。
非也。学霸老师一生参加各类考试无数,无论国家级、市级、区级还是大学每年、每学期的考试,大题从来没有丢过分。这一点,老师非常自信。正因如此,才敢在这里传授经验;不是老师“太神”,掌握关键要领,你也能做到。
怵头说明没有把握答题要领。
在高考大题考核的应对中,同学们所遇到的问题有三:
其一,阅读题目云里雾里,找不到方向,更想不出答案;
其二,从题目的个别词汇、句子迅速得出一句答案,而后词穷、茫然;
其三,拿不到总分的三分之一,甚至干脆放弃。
审题是完美解答主观命题的关键。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提醒:“注意审题”,时常遭遇老师的质询:“认真审题了吗?”
1. 什么是审题
审:通过阅读、询问、倾听等方式,获取题目、文件或事件的准确信息,以求获得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审,多用于法庭断案。在法院审理案件中,经过原告陈述、被告陈述、法庭辩论等环节,主审官和陪审团多方面了解事实真相,以做出是与非、罪与非罪的判断。
审理的过程,是大脑寻找有效信息并做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
高考是人才选拔的过程,主观命题由一大堆具有一定阅读困难的文字组成。
2.审题技巧概括为:先审问话;带着问题审材料;分解问题层次;打腹稿排列答案;打理试卷。
(1) 先审理问话的好处
这种逆向的审题方式,可清晰了解核心问题所在,审题的过程始终保持头脑清晰,针对问题把握解题方向,防止思路跑偏、并节省时间,是高效审题并准确解答的手段。
而大多数考生的审题过程是这样的:按部就班逐字逐句地阅读材料、问话、然后根据 问话返回头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毫无目的地阅读材料,要么不知所云;要么读了跟没读一样。等看清了问题,势必要回头去重新在材料中寻求答案。
考生是经历了长时间考核训练的。先阅读材料的缺点在于,在阅读中,我们的头脑主动和不停地对所读文字和句式做出应答反应:嗯,这是联系的哲学思想;这是矛盾的观点……加之考核所带来的紧张情绪,大脑比较容易出错,一段文字读完了,头脑中的答案也形成了,唯恐忘记了,提笔便写,一气呵成;写完了一看问话要求才知道偏离了。于是慌乱,给后面的解答造成一定困难。
先看问题可直接指向答案,是避免出错的关键。
(2) 分解问题和材料的层次,拿满分的前提
学校曾经突袭考教师。在高考结束之前,通过短信通知所有年轻教师带着笔来学校。然后,各自领取任教科目进行考核。我担任了本学科阅卷工作。遗憾的是,在试卷中,老师们各种问题同样存在:审题粗心、答题跑偏、只收获一半分数等等。
有一位老教师很焦虑地问我:“大题中,学生们怎么都得不到分呢?”
我指着一道题目问:您看这个问题中需要答出几层内容?
平时,我这样训练学生:听听我的问话中有几次意思:“听着”我强调。
“请在这棵树上给我摘两个大红苹果。”
抢答1:一层意思,苹果;
回答2:不对,两层意思,两个苹果;
回答3:不对,三层意思,两个大苹果
突然醒悟:五层意思:这棵树、两个、大、红、苹果。在考核中缺少哪个条件都不完满。
学生揶揄:“老师,您怎么这么刺儿呢,苹果就行呗,管它哪棵树呢?”
道,让你用哲学思想回答,你就不能从经济学角度说话;要你的唯物论,就不能给辩证法。你非拧着,结果可想而知。
曾经在一次模拟考后,一个男生举着试卷喊:老师,看我写得多辛苦,您怎么一分都不给,太吝啬了!
我正要拿他说事呢:“把你的答案读给大家听听,看看能得几分。”他兴高采烈地:“物质决定意识,这告诉我们……”全班哄堂大笑,班长站起来“羞辱”他:让你用辩证法回答,你非说唯物论,你上厕所走错了门,不打你就不错了。但是遗憾的是,下一次考核中班长又重蹈覆辙了。要知道,离开了“这棵树”,考场上的你最终将徒劳无功。
可见,细致圆满的审题,是大题获取高分甚至满分的关键。
(3) 在头脑中形成答案的过程,考验你的文字功夫
不要想到哪写到哪,一定要在思维中把应有的答案按逻辑关系理顺。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或由深及浅;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递进或平行关系一定要清晰可见。无论政治还是历史,术语不能替代大白话,不能把“就业”说成“找活干”。
一点一点地写,写完一点读一遍,然后继续写,把握自己不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