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多年的高中教学经历中,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例子:某某同学平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年级第一,但是最后高考状元并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并不被大家看好的第7名或者第5名;某某学生在高三模拟考试中多次名列年级前三名,而在当年的高考中他却勉强达到二本线……这使我想到了美国运动员丹·詹森的故事,詹森是一名优秀的速滑运动员,曾赢得7枚世界杯奖牌,打破过七项世界纪录,因此他三次被视为奥运会夺取金牌的热门人选,结果三次都让人失望,原因主要是压力过大,心理过度紧张发挥失常。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分析“大考”中学生失误的原因
1.自身原因。考场如战场,在激烈的厮杀中,有明星陨落,也有黑马杀出。一方面靠自身实力,一方面看心理素质。
一是期望过高。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良好,态度认真,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大家对他如偶像一样崇拜,对他的表现充满期待,这就在无形中对他造成了一种心理暗示:我是最棒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然的话让别人怎么看待我。他越出色,众人对他的期望就越高,他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患得患失的心理压力,严重困扰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结果就是意外的发生。有一位学生从小就是三好学生,作业本上从来不允许出现一个墨点,否则就要撕掉重写。高三一直名列年级前茅,高考考上了一个一本院校他还不满意。
二是缺乏自信。有的学生由于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一些学生面对考卷,心里不是想怎么做题,而是在想如果我做错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越是这样想心理越是害怕,脑子一片空白,或者没有思路。我是1985年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第一门考语文,记得第一道题是一道改错题,我看了许多遍也没有看出错误在哪里,只是感觉早晨的太阳晒得我头上直流汗,后来我先写作文最后很快就把第一道题做完了。
三是实力不足。虽然经历了高三一年的复习,许多学生的基础仍然不够牢靠,或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存在盲点,或者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缺乏认识;或者是对于某些试题的解答方法不求甚解,例如如何应对材料解析、如何应对开放式问题等,如何应对新情境新材料条件下,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解释、论证与说明等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有些学生当场懵圈。
2.外部干扰。除了学生自身压力外,还有来自同学的竞争压力,学校的期望,家长的希望,亲戚朋友的关心。在平时的学习中,人和人之间就存在着差距,在这人生重大竞赛中,一定不能输给别人,这是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想法。家长出于“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传统观念,把家庭的希望、家族的荣誉寄托在子女的考试中,看看高考时门外心急如焚的候考家长就能理解。还有一些亲戚朋友也要趁机表达关切与爱护,实际上,这些都会对孩子的考试产生无形的压力和影响。
制定应对意外发生的相应对策
1.心理减压。过度的压力会引起焦虑、烦躁、失眠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要避免“詹森效应”,教师、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培养学生正确的应试心理。
一是淡化结果。上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标,高考是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是最好的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选择。积极应对,坦然面对。要求学生将精力集中于解题过程,不要过多考虑考试结果。
二是树立自信。当紧张情绪出现时,要及时通过自我暗示唤起自己的自信,特别是遇到困难时,更要不断提醒自己冷静、细心、沉住气。记得我高三时数学成绩很一般,老师为了预防我们的自满情绪,多次数学训练最高成绩只有27分,我只能得13分。我想只要高考数学能考60分就心满意足了。到了正式考场,我用心做完了一道题,感觉很轻松,又做完了几道题,只有最后一道题没有做完,结果我的数学成绩是87分。
三是减少干扰。无论是老师、家长,包括亲戚朋友不要过多地给学生提将来的目标和要求,从生活上多关心,从心理上巧调适,帮助学生度过最后的紧张时期。
2. 查漏补缺。备考最后阶段,尽管进入冲刺的最后关头,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能改变,特别是高考前自由复习阶段,对已经复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和梳理,对做过的试卷 进行分类、纠错,对于自己学习中新发现的盲点、漏点等知识及时请教老师予以弥补,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有一些训练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与同学,争取消灭一切存在的隐患,保证高考考场的得心应手。
3.成竹在胸。努力不一定有理想的回报,耕耘不一定都有收获,但不耕耘一定不会有收获,只要自己努力了,就不后悔,相信自己,坚定向前,以坦然的心态去应对,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和水平,你就是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