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解答策略

2025-01-05 12:47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796人

工艺流程题不一定是化学中最难的题目,但一定是最复杂的。既然是工业,你面对的一定不是平时学习的,纯度很高的试剂;你遇到的每一个反应,都需要考虑杂质的存在。面对复杂问题,如何将其化简?如何掌握其中规律?

为考查学生“做事的能力”,引导他们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为高校选拔到具有学习潜能的新生,高考化学命题逐步发生着变化。

具体体现之一便是运用最新的文献资料,借助化学工艺流程(实际情景),考查学生现场阅读、提取信息,并把新信息与已学知识融合、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解答好此类大题首先需要的是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素养(包括知识储备、思维方式)。

但是,在学科基础与学习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临场策略和技巧的运用也很重要。

1593221308634337.jpg

一、全面审题,宏观把控整道大题

此类题目信息量大,通常有四五百字外加几幅图表,一般需要先行通读一遍题目(期间不要停下来书写答案),包含题干、流程图,以及全部的问题。

大题一般都是这样,解题所需信息不一定在题干里都给全了。很多往往隐藏在后面的问句中,也不排除命题人“不小心”在后面某处写出了有暗示性文字的可能性。

所以,一定是在读完整道大题(包括所有小问的内容)后,读第二遍时才开始从头书写答案。

第一遍读题过程中,不要“忍不住”停下来写个别小题的答案(你会的东西不会马上忘掉的),也不要对流程图中的细节过分好奇(有些属于“设而未问”的内容,跟本题的解答无关),要整体思考、理解和把握题目的含义。

二、前后照应、左右关联

对于流程图,不宜“死盯着”一个点深入钻研,要做到前后照应。

例如,2013年全国I卷27题流程图如下:

微信图片_20200627093330.jpg

其中,关于H2O2作用的理解,就需要把题干、流程图联系起来看——

一般情况下,H2O2常常被用作氧化剂(因还原产物为H2O,不会形成污染,故H2O2有“绿色氧化剂”之美誉)。

而此题中,当我们沿着流程图分析到“反萃取”的“水相(CoSO4溶液)”时,才找到线索:在这里H2O2是被用作还原剂的!是它将LiCoO2中的Co(III)还原为CoSO4中的Co(II)的!

再如2018年全国I卷27题流程图:

微信图片_20200627093334.jpg

后边问“工艺中加入Na2CO3固体,并再次充入SO2的目的”,如果看不到题干中“Na2S2O5通常是由 NaHSO3过饱和溶液经结晶脱水制得”里的“过饱和溶液”,此问也是很难想得通的。

做到“前后照应、左右关联”这一点需要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你的大脑“内存”得足够大。这需要平日解题时心存这方面的意识,加强练习。

三、思维缜密、表达到位

高考刚刚结束的几天,往往是一些平日考试中屡屡“受虐”的学生心情最畅快的时段——几乎所有题目“都答上了”、“比一模、二模感觉好了很多”。

成绩一公布,立马现原形——学渣依然是学渣,学霸仍然是学霸。

差异在哪儿?一个题目,多个角度设问的,你只想到一个方面就兴奋不已,而人家则思前想后,回答得滴水不漏。

比如,2017年全国I卷27题(部分):

微信图片_20200627093337.jpg

第(1)题,你要看到浸出率超过70%的线有2条,一是“100℃加热2h” ,二是“90℃加热6h”。此处并没有要你来决策具体采取哪一条件,你需要做的是把它们全部列举出来;

第(3)题的要求就更高了。

题目没有提供足够充分的信息——不知道TiO2•xH2O的转化反应热效应如何,需结合题意进行必要猜测。

首先看到反应时间是一定的(40 min),那么,温度低于40℃时,可能由于反应太慢,规定时间内发生反应的量少(未达平衡),故转化率较低;

温度高于40℃时,规定的反应时间40 min内虽可能达到平衡,但也许因反应为放热反应(实际并不知道吸热还是放热),随温度升高,平衡左移,导致TiO2•xH2O转化率降低;

同时还要考虑到,高于40℃时,H2O2分解、以及NH3的挥发均加剧,在投料量一定时,反应物H2O2、NH3浓度的降低,必然导致TiO2•xH2O的转化率减小。

大题总是可以拆解为小题的。故大题要想获得高分,有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你要熟悉一些常见小题的解答模式(答题“套路”);避免“四处起火”——不知不觉中被东扣、西扣,丢了不该丢的分。

比如,物质检验型问答题,要按照“取样、操作、期望的现象和结论”要点作答。如果漏掉“取样”关键步骤,按照评分标准会扣分;

再如,“运用平衡原理解释……”题型,解答中必须含有一个可逆过程的方程式。

“结合化学用语解答……”类的小题,是必须含有必要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并非使用化学学科的专有名词、概念就叫结合了化学用语的。

过滤操作之后必然跟随着洗涤操作,我们要熟悉洗涤的基本操作方法,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策略等……

四、调节好心态

第一,要明确此类大题属难题范畴,属于“争分题”而非“保分题”,不要抱有“务必拿满分”的心态。

若有“务必拿满分”的心理作怪,当看到里面有一道半道小题不会时,就开始发慌,结果思维受到抑制,连本来能做出的那部分也做不好了。

这样的新素材背景题目,命题人设定的就是难题类,本不想让你得满分的。所以,我们在考场上也就“尽人事、听天命”,能拿多少就拿多少吧!

人生也是如此,很多时候贪多求全往往反而一点也得不到。

第二,要有勇气。须知,“你难他也难”、“你新他也新”,狭路相逢勇者胜。

题目做不完是正常的。然而,面对一道新题目,因为害怕连看都不敢去看,则是傻子行为——

首先你要知道,难题里也是含有得分点(送分点)的;

其次,有些问题只是看似较难的“纸老虎”,新名词、新说法挡不住真正用心的考生,坚持读2遍,也许所有疑惑都会豁然开朗。

第三,思维遇阻时,不要冥思苦想,而要回头再读原题。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暂时记忆量非常有限,看一遍题是不可能记住所有新信息的,有些重要信息在你读第一遍题的过程中会被完全无视(遗漏掉)。

然而,没有这些必要的信息,你对题目的理解一定会有障碍。

这时,只靠冥思苦想,不管用。

所以,当“怎么想都还是不会”时,试着重新读一遍原题,当你猛然发现那曾经被无视的关键信息时,会产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眼前一片光明!

平日解题过程中注意积累“课外知

高考比较注重考查“中学化学的自然增长点”。

所以,需要在分析过往考题积累解题策略的同时,顺便积累一些小的知识点(教科书里没有讲到的)。

往届高考试题,是最佳的模拟试题,它们是高考命题人(大学教授)为考生设置的“高中毕业后课程”。

比如:

一般废水中Fe2+ 的去除策略是先行将其氧化为Fe3+,再调高pH使之形成Fe(OH)3;

从溶液中驱除气体(如O2)的一般采取加热煮沸、降低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方法;有时也采取通入惰性(无关)气体将其“带出”的策略;

H2O2经常用作绿色氧化剂,偶尔也许会被用作还原剂;

S2O32--I2滴定一般选用淀粉溶液为指示剂、KMnO4滴定则不需要额外的指示剂(最终剩余一滴KMnO4溶液即可将溶液“染红”);

在一些新型材料中,元素可以存在非整数化合价;Cu(I)、Cu(II)等的I、II表示的是元素氧化数(化合价);

用相应金属氧化物调节(提高)pH的策略……

以上对于今年的高三学生只是一些“临时抱佛脚”的应对策略,它能够让你在仅有的剩余时间里好好留心训练,将来考场上遇到这类题目时心情略略平静一点,敢于下手,尽可能多拿到一些分数。

要想在尽短的时间内答好这类大题,根本上需要的是扎实的学科功底、学科思维和强大的学习能力。

所以,看到此文的高一、高二学生有福了。你必须明白:

学习能力需要通过自身切实地投入学习过程(独立阅读、思考、深究),不断体验、反思、调整才能够获得,非一日之功。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