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发布背后有何政治博弈?

2024-11-23 11:44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629人

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以同盟国的最终胜利而告终。至此,法西斯轴心国只剩下日本军国主义还在负隅顽抗。

1945年6月22日,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经过血战,攻克了前往日本本土最重要的跳板冲绳岛。但是,对于即将展开的攻击日本本土的战争,美军联合参谋总部估计,至少还要付出伤亡50万到100万人的代价,才能完全击败日本。

这样的一个数字,对于已经在欧洲战场上伤亡了损失了将近一百万军人的美国来说,实在是太多了一点。欧战刚刚结束,胜利的果实还没来得及分呢,如果再在日本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美国人觉得有点得不偿失,该怎么办?

为了解决战后欧洲问题和对日作战问题,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会晤,商量解决办法。就在三国首脑会议期间,1945年7月26日,会议对外公布了一份全称为《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的文件,对日本进行最后通牒,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史称《波茨坦公告》。

微信图片_20200912090153.png

《波茨坦公告》中文译本

《波茨坦公告》公告上的第一条是这样写的:余等: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

奇怪了,当时在波茨坦参加会议的分别是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什么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没有参加会议,发布的督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却是美中英三国领导人商议决定的呢?《波茨坦公告》发布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政治博弈?

要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两年前的《开罗宣言》说起。

1943年春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最终胜利,德国精锐的第六军团全军覆没;而在炎热的非洲,英美联军也取得了北非战役的胜利;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也相继取得中途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尔战役的胜利;法西斯轴心国渐渐的在战场上失去了进攻的主动权,盟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同盟国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为了尽快的结束战争,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同盟国的各个领导人觉得有必要对盟军的协同作战以及战后的秩序建立进行必要的磋商。

1943年8月,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取得绝对主动权的美国,开始积极的运作美、英、中、苏四个主要同盟国的领导人会议。1943年8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商议后,联名给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们现在正处于战争的决定性关头,现在正是举行会晤的最适当的良机。在信中,罗斯福倡议召开由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所组成的四国首脑会议。

这个时候,苏联也已经对德开始战略反攻,为了尽快的取得胜利,斯大林同意了罗斯福召开四国领导人会议的提议。1943年10月28日,罗斯福亲自致电蒋介石,建议在埃及开罗举行四国首脑会议。

但是在会议开始之前,斯大林给罗斯福发去了一封电报,电报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说斯大林认为蒋介石对苏联政府不友好,不愿意和蒋介石坐在一起开会,而蒋介石估计也看斯大林不顺眼,也有点不大情愿见到斯大林。

眼看着好不容易筹划的四巨头会议就要流产了,罗斯福只好另想办法。不愧是有名的政治家,办法还真让罗斯福想到了,还让各方都满意。罗斯福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埃及的开罗举行会晤,行管问题达成一致之后,美英苏三国首脑再在德黑兰开会。就这样,罗斯福把四巨头会议成功的分成了两次三巨头的会议。

1599872222423569.png

开罗会议中的蒋介石 罗斯福 丘吉尔

1943年11月18日,蒋介石在宋美龄的陪同下到达埃及开罗。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了代号为“六分仪”的会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罗会议”。在会议上,三国首脑讨论了与亚洲有关的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其中包括协同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对日本的处置等问题。

开罗会议中,中美英三国首脑对一些重大的军事政治问题取得了一致,最后形成了一个由美国起草,中国和英国政府同意,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和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这个文件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开罗宣言》。

1599872240549266.png

蒋介石宋美龄在开罗

《开罗宣言》很简单,也就三百多个字,前半部分主要是说三国决定联合对日作战,直至最后的胜利。重要的是后半部分,对于战后日本的处置,三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宣言形成之后,文件发给了斯大林,得到了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和同意。

《开罗宣言》中对日本战后的处置,是对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的最好肯定!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分别在美国、中国和英国同时发表。

《开罗宣言》的发表,对于饱经战火摧残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全国各地的民众纷纷的走上街头,表达誓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决心,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拉开了新的篇章。

1944年6月,盟军集结278万人,实施了一项名为“霸王行动”的作战计划,在法国诺曼底展开登陆作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美英军队重返欧洲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盟军在欧洲战场上势如破竹,1944年下半年,西欧解放,而这一年苏联的连续胜利也迫使德军全部撤出苏联。

1945年初,盟军从几个方向逼近柏林,德国的失败已经近在眼前。美苏中英几大国首脑们前两年会晤所谈的一些关于战争的进程等事项已经成为现实,只等着最后收取胜利的果实。

然而就在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因为脑溢血突然病逝。在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罗斯福的辞世对同盟国来说,是一大遗憾。而罗斯福这个当事人的不幸逝世,也为《开罗宣言》的最后实施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辞世而放慢他迟到的脚步。在罗斯福去世仅仅18天后,1945年4月30日,第三帝国的元首希特勒在地下室自杀身亡;5月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柏林附近的卡尔斯霍斯特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上,以盟军的胜利而结束。

1599872289935170.png

苏联红军攻占柏林

欧战胜利了,作为战胜国,接下来要做的自然要分享欧洲的胜利果实。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又开始召集大家来开会,这一次的议题是如何对待战后的德国和接下来的对日作战问题。参加的国家有美国、苏联和英国,作为《开罗宣言》四大国中的中国,这次没有参加,这是为什么呢?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