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班主任:突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难关,只需掌握2个字

2025-01-22 23:45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827人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一亮相,满屏都是"文言文阅读"和"古诗文理解",以语文全国卷为例,只文言文阅读这一道大题就足足占了20分。

不仅是高考,翻看各地的中考试卷,我们也可以发现,文言文阅读也是必考题型,考试内容更是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多用对比阅读的考查形式。

这对文言文知识积累较少的初中孩子来说,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面对"之乎者也",极少孩子可以连蒙带猜地说出大致意思,一部分孩子干脆直接跳过放弃,是否得分全凭运气,这不禁让人倍感遗憾。

难道积累少就做不好文言文对比阅读吗?有没有得分的捷径?

作为一个有十几年教龄的初三语文老师,我的答案是"能!""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面对课外文言文阅读,即使不能字斟句酌地翻译,但只要能像陶渊明一样"会意",然后从2字秘诀——"同""异"上下功夫就可得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因就在于既然是对比阅读,两个文言语段之间必定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关系,抓住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不同点,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备考的难度。

具体可分为3个方面:

1 作者、人物相同或相关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的说法。

一个作者可以有很多作品,但他的文风却是固定的,作品中蕴含着作者的性格、为人处世的原则风格等。

如苏轼的旷达,范仲淹的忧国忧民,刘禹锡的安贫乐道、不畏权贵等。

而如果所选文段是同一作者或者写的是同一人物,那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也大多与此有关。

做题时只要从人物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入手分析,就相对容易许多。

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记游松风亭》对比阅读为例。

虽然游览的时间和地点不同,但都是苏轼被贬时所写,因此都表达了他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性格。

重视对课内作品中人物和作者性格的分析积累,掌握相关知识,做题时就可手到擒来。

2 内容相关

在对比阅读中经常可以看到,两个文段写的是同一景物或者是相似的事情。

例如郦道元的《三峡》和陆游《入蜀记》,都写的是三峡的山和水。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和范仲淹幼时求学的经历,虽然人物不同,但都写了主人公刻苦求学,最终学有所成的事情。

《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虽然结果一胜一负,但都是通过战争,表达对战争胜负的论述。

因此,做这类题,可从内容或者是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如景物的特点,文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中能获得什么启示等。

在课内文言语段学习时,也要重点关注与此相关的知识。

这样,做对比阅读时,即使对文段理解不深刻,只要依据课内所学,找到与课外文段的相同或者不同之处,也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3 写作手法、技巧相同

这类题答题点比较宽泛,如《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中所运用的对话描写的方式;

《三峡》在写夏水时采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描绘景物时采用的移步换景、定点环视、景物特写等写景方法;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对中心的作用等等。

只要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的,写法上有特色的地方,都可能成为考试的重点。

这也要求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重视对课内文言文语段写作特色的积累。

写作手法类题,虽然相对较难,但只要掌握了相关知识,再结合现代文阅读的一些技巧,合理迁移,就能游刃有余。

其实,文言文语段对比阅读,虽然有一篇文章是课外的,但答案还在课内。

只要抓住课内文言语段的作者、内容、写法3个方面,理解透彻,熟记有关知识,它就像一只纸老虎,不堪一击。

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

后结合课内所学,或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或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出独特之处。

只要方法恰当,即使不能完全读懂课外文段,也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运筹帷幄也需洞察先机,提前准备才能在考试时笔走龙蛇,一气呵成。

虽然新学年刚刚开始,但是机会往往青睐那些提前准备的人。

希望大家能早入手,早准备,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学得轻松,学得成功,成为语文尖子生。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