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生起起落落,随时会被罢官,他也看开了,也早早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他任知隆兴(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在上饶亲自设计了园林式的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辛弃疾一直以恢复中原做为信念,却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屡遭劾奏,壮志难酬,因此他的词中多倾诉此种悲愤之情,或追忆古时英雄人物,抒发能建功立业的志向,慷慨悲壮。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又被免去了官职,赋闲在家已经四年之久了,这对于一个一心想要有所建树的将领来说,是非常苦闷与无奈的,所以这首词也通篇体现出了这种寂寞难耐之感。典故及引用之句也是一个接一个,却是无缝连接,并不见生涩。
典故1:
甚矣吾衰矣——这一句是引用《论语·述而》中孔子感叹之句“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说:“我真是衰老的太厉害了!很久我都没有再梦见过周公了!”。“甚矣吾衰也”是使用的倒装句式——通常的语序应是:吾衰也,甚矣——以此强调衰老这个主体。
典故2:
白发空垂三千丈——引用自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用夸张的语气说自己的白发有三千丈,都是因为愁,所以才会这样长啊。
辛弃疾也以此两个典故感叹岁月的流逝和对自己仍碌碌无为的哀愁。
典故3:
能令公喜——引用自《世说新语·宠礼》:“王珣、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珣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髯,珣状短小,于是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即是说髯参军(指郗超)、短主簿(指王珣)因为有奇才,而受到了大司马桓温的喜爱。
辛弃疾在这里以此引出后面句对青山的喜爱。
典故4:
搔首东窗——陶渊明所写《停云》中有四句诗“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意为好朋友都是远方,自己站在那里以手搔头焦急的等待。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意为还好家中有酒,可以在东窗边悠闲的饮酒。
辛弃疾遥想陶渊明写《停云》时的感受,抒发了如今自己也可以怡然自得的心情。
典故5:
云飞风起——引用自刘邦《大风歌》中的句子“大风起兮云飞扬”。
辛弃疾又想起了刘邦,顿觉心生豪迈,多少坎坷事似乎都不再值得一提。
典故6: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引用自《南史·张融传》 “常叹云: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
此一句通常是豪士用来表达狂放不羁的言语,辛弃疾在其中加了一“狂”字,更显豪放。
典故7:
知我者,二三子——引用自《论语》 “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说: “你们几个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吗?我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我所做的事情无不是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辛弃疾以此表明心迹,他所做的事都是光明磊落,没有什么隐瞒的,但是却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明白,道尽了他知音难觅的悲痛。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这首词是辛弃疾少有的抒情之作,回忆了曾经与一位歌女分别的情景,那些离愁别恨,表达了难以言说的思念之意。
典故: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楼”,指燕子楼。
燕子楼是唐朝武宁军节度使张愔(yīn)在徐州时,为爱妾关盼盼修建的一座小楼,因其飞檐形如飞燕,每年春天南来的燕子也有很多栖息于此,所以名为“燕子楼”。
关盼盼本为一歌女,得张愔垂爱,便视他为知己,做了一名小妾,张愔死后,她独居燕子楼十数年不出,度过余生。
关盼盼也非常有才,不仅能歌善舞,还能言会诗,据说她有300余首的《燕子楼》诗集,可惜未能流传。
因张愔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燕子楼成了历来诗词曲文中的题材,将其运用在宋词中是苏轼开了先河,其后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周密等人也开始采用,成了佳人别离、怀念故人及表达物是人非等意的象征。
辛弃疾以此典故含蓄的道出他曾经与一位歌女的情缘,表达了对她的思念,而如今楼空人去,只有飞来往去的燕子才明白,也是对时光岁月流逝的感慨。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回忆了在自己年轻时候率领士兵与金兵作战的热血岁月,如今年华老去,自己却只能把辛苦写就的平定入侵者的策略,去换取种树栽草的书籍。于调侃的语句中流露出满腹牢骚与悲愤,让人心伤。
典故:
金仆姑——箭名,表示优良的箭。
典曰:鲁人有仆忽不见,旬日返,道:臣之姑得道,白日升天,召臣饮于泰山,极欢,不觉旬日,临别赠臣金矢一乘,曰此矢不必善射而准,试之果然,因以金仆姑名之。自后鲁之良矢皆以此名。
东周时期,一鲁人的仆从突然不见了,不出十天又回来了,对人说道:“我的姑姑得道升天了,叫我去泰山喝酒,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就过了十天,在临别时她赚送给我一筒金箭,说有了这箭,即使不会射箭的人都能射准,试了一下果然如此,便为箭取名为‘金仆姑’”。从此,“金仆姑”就表示优良的箭。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虽表达的是送别之情,却又隐含了对世事人生的感慨,沉郁而深刻。
典故1:
唱彻阳关泪未干——“阳关”,指《阳关三叠》曲。
在王维的名诗《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此诗被选入乐府编为曲,取名《渭城曲》,也称《阳关曲》,是一首表达送别的曲子。
辛弃疾在这里首先便道明了送别的主题,立下了离愁的基调。
典故2:
加餐——多吃饭。
语出《后汉书·桓荣传》:“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是常用的劝慰之语,即通俗的保重身体。
辛弃疾以此表明了对即将远行的朋友的关爱和依依惜别之情。
典故3: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个调名。
主要表达世路的艰难和抒发离别的感伤,另有白居易《太行路》中的句子“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表达了“别有人间行路难”之深意,山水之路再难也终能过去,唯有人与人之间的路才是最艰难行的。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同样是一首送别词,辛弃疾在其中引用了若干令人伤心的典故,以表达士不遇、英雄难为、壮志难酬之意,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典故1:
马上琵琶——指王昭君出塞。
王昭君是四大美人之一,她初于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以民间女子的身份选入宫内,据传因她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于是毛延寿故意将她画得很普通,于是并没有被汉元帝看中,一直都只能当一名宫女,心中难免悲怨。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了来朝觐的汉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为妻,并改名为单于,离开的时候,汉元帝为解王昭君的离愁,就命乐工骑马弹着琵琶一直相陪左右。
典故2(同见上一篇文章):
更长门—— “长门”,汉代的一处宫殿。
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因与人行巫蛊之术被“惑于巫祝”罪名废黜,被幽闭于长门宫,愁闷悲思。后来“长门”就成了宫怨、士不遇和人生失意的代名词。
典故3:
将军百战身名裂——“将军”,指西汉名将李陵。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在浚稽山仅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对战,结果没有援军,苦战数月终寡不敌众,李陵自觉无颜再见汉武帝,便投降于匈奴。
后来汉武帝听信谣言,说李陵替匈奴训练士兵,便灭了李陵三族,就连为李陵仗义执言的司马迁也被汉武帝认为他在为李陵开脱罪责,将他处以了腐刑,过了很久以后,汉武帝才知道真相,却悔之晚矣。
典故4:
向河梁——“河梁”,李陵《与苏武》诗之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指李陵和苏武分别之事,后来“河梁”便借指送别之地。
汉武帝时,汉朝不断对匈奴进行讨伐,双方也多次派使节互相侦察并扣留,后来匈奴鞮侯单于即位的时候,送还了扣押的汉朝使节,于是汉武帝也安排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将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护送回匈奴。
结果苏武被扣押在了匈奴,一扣就是十九年,在这期间,苏武与李陵成了好朋友。
汉昭帝即位后,掀起了平反冤案的浪潮,朝廷派出任立政出使匈奴,想要迎接李陵归汉,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李陵早已看淡身外事,而且他也担心回去后也是任人宰割,于是一口回绝了。但他没有忘记苏武,经过他的帮助,苏武得以回去汉朝,两人互洒热泪别去。
典故5:
易水萧萧西风冷——指荆轲刺秦王前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军攻陷赵国后到了燕国的边界,燕国的太子丹找到了荆轲,荆轲愿意去刺杀秦王,在临行前,太子和众人于易水边上为荆轲送行。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出这一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激昂又苍凉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