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名言紧扣新课标要求,“立德树人”是根本

2024-09-17 02:50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4685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小雅》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审题

限制性

1.一定意义上说,凡是命题人列写出来的要求,都具有“限制性”的特质。“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严格限制了行文的范围和内容,考生不能脱离所给材料随意写作。


2.三则名言的内涵是各有侧重点的,审题时要理清材料间的内在关系,行文立意又必须精准、鲜明。虽然所给材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但就理解能力而言,要求是相当高的。


3.“选好角度”的“好”则暗示行文立意必须合乎社会主流价值的审美规范,“好”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思维的深刻,也就是在理解精准方面提升了能力要求。“确定立意”,要求行文观点“集中,鲜明”,不能雾里看花,似是而非。考生要在理解每句名言的基础上,归纳出其共同的中心——以德为本——作为作文的立意方向,而不能只抓其中一句或一些关键词,否则就会偏题、离题。


4.“自拟标题”。首先得有标题,不能写成“无题”或干脆空着;其次,要懂得“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的道理。


5.“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更是限制了过多的所谓“引用”,必须展现自己严密的思维推断能力。


6.“不少于800字”,是对高中学生写作的常规限制,同时也暗含着否定“诗歌写作”的限制,因为800字的诗歌真不多见。


开放性

1.材料中的三句名言均是来自古代作品,但又紧扣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既回顾历史,传承传统,又立足当下,还展望未来。


2.写作角度自由,只要扣住“以德为本”,无论是从个人、社会角度,还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写都可,开放性很强。


3.文体是自由的,题目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考生可议论,可抒情,可叙事,但注意文体特征要鲜明,不可写成“四不像”。

解题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三句名言都和“德”、“才”有关,属于同类型材料,但内涵又有所不同。


第一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即成语“高山景行”,喻说“ 品德修养超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标杆。这句强调的是德。也有专家说,“ 德”原本就包含着“才”,为了强调“做人为先”,就把“ 德”用来专指“品德,品行”了。故而,这句话是可以理解为“德才兼备”的。


第二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内涵是“育人或治人以德”, “正”同样暗含着“才”的意思,“ 正”是道德标杆,怎么做到“正”呢?恐怕就是“才”的意蕴了。

第三句,“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则更明确了德才的共轴性:才是德的依凭,德是才的统帅。这个关系确定了本材料的立意重点在以德为本。


这三句话都在强调“德”与“才”的关系,材料紧扣新课标要求,围绕中学生“一体四层四翼”的核心素养之一体——“立德树人”命制。立什么德?立“高山景行”之德。树什么人?树“德才兼备”之人。本则材料要求行文展示思维的缜密性,以及严整的思辨性:既不能离才谈德,也不能离德谈才。这三句话恰恰解决了做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做这样的人,怎么做这样的人的问题。


参考立意

1.人之立身,所贵在德。

2.德如明灯,以德御才。

3.身正方能为范。

4.德才兼备,世界更美好。

5.做德才兼备之人,树高山景行之范。  

……


 考场例文   

正道德之气,扬品德之风

某考生


纵有浮华万千,繁花似锦,也凭心中的道德准绳,觅得一处安宁;纵使荆棘丛生,满目疮痍,也凭心中的品德操守,寻得一处星光。


唯有保持品德,才能让个人获得成功。


《资治通鉴》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只有当你是个有品德的人时,你才能施展才华。这里的品德指的是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一套完备的行为标准,是忠君爱国,是礼义廉耻,是文明守法。马云曾只因在面试门口拾起一张废纸而被录用,荆轲为国家尊严毅然踏上不归路,孔子的著名弟子颜回因克己守礼、勤俭朴素而千古留名。人必须有自己的品德以及不可逾越的底线。古语有云:“非独贤者有是心,贤者能勿丧耳。”成功的人不只有成功的机遇,更有之前无数的坚守与准备。


唯有保持品德,才能让社会保持和谐。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让人警醒,乘客只因错过一站便大打出手,让其他人错过了后半生。该事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甚至有人不敢再坐公交车。这究竟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答案我们不得而知。安全措施做得再好,终究抵不过人性的恶,他们缺的不是栏杆,而是为他人着想的品德。社会想要高效稳定地运转下去,就必须要每一个人遵守道德规范,践行道德准则。《论语》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我们每一个人为他人做好示范,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你的行为就是移动的广告牌,散播善意,收获安全,播种道德,收获快乐。


只有保持道德,才能让国家稳定发展。


当“中国制造”成为大国标签,当“共享经济”走进千家万户时,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赢得全世界的瞩目与喝彩!但不知细心的你是否注意到,它前进的步伐还有一丝缓慢呢?这是因为伴随着辉煌而来的,还有“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旅游”这些不良行为的标签,而这一个个不文明的行为正消费着国人的自信,这一个个粗鲁的动作正阻碍着中国文明进程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唯有将道德留于心中,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诗经·小雅》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个道理。观赏不是占有,付费不是拥有,文明不是书面用语,品德不是壁上字画。个人成功、社会稳定、国家发展都与个人品德密不可分,只有我们携起手来,捍卫我们的心灵,捍卫我们的品德,才能使我们的周围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正道德之气,扬品德之风!


点评

这篇例文观点鲜明,强调了“德”的重要性,立意准确。文章结构也很清晰,采用了三个分论点,说理顺畅而又层层深入,语言也较严密且有一定文采;虽然分论点略为浅显,但仍不失为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倘若文章能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从“德”“才”关系上作辩证深入的思考,分数自会再上一个等级。


升格展示 

以德为本,正道德之气

殷都玄鸟


《诗经·小雅》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贡曾经用这句话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当今中国,人才辈出,国家发展一日千里。“中国制造”成为大国标签,“共享经济”走进千家万户,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细心的你是否注意到,它前进的步伐还有一丝缓慢呢?这是因为伴随着辉煌而来的,还有“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旅游”这些不良行为的标签,而这一个个不文明的行为正消解着国人的自信,这一个个粗鲁的动作正阻碍着中国文明进程的快速发展。国家建设不仅需要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精英。倘若每一个公民都对美好的德行心向往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会飞跃发展,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稳定。


《论语》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是说不管是育人还是“治人”都不仅要品德高尚,还需要技巧和智慧。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一个教育者或家长首先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还要知道怎么去爱。爱孩子,是教育者的“德”;怎么爱,是教育者的“才”。清华校长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导”就是一种智慧,但“导”的前提是“爱”,是“德”。


“才”与“德”哪个更重要呢?当然是德为本,否则就会出现越有才能越反动的情况,希特勒就是如此。《资治通鉴》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只有当你是个有品德的人时,你才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这里的品德指的是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一套完备的行为标准,是忠君爱国,是礼义廉耻,是文明守法。马云曾只因在面试门口拾起一张废纸而被录用,荆轲为国家尊严毅然踏上不归路,孔子的著名弟子颜回因克已守礼、勤俭朴素而千古留名。人必须有自己的品德以及不可逾越的底线。古语有云:“非独贤者有是心,贤者能勿丧耳。”成功的人不只有成功的机遇,更有之前无数的坚守与准备。


正道德之气,扬品德之风!以德为本,德才兼备是新一代青年的追求。



下水文 

君子不器

李剑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内容上理解:在高高的山上远望,在光明大道上行走。实意虚化,则是“好上加好”的意思。后来有了成语“高山景行”,喻说“品德修养超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标杆。有专家说,“德”,原本就包含着“才”,为了强调“做人为先”,所以,就把“德”用来专指“品德,品行”了。故而,这句话是可以理解为“德才兼备”的。


事实上,第二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的“正”,同样暗含着“才”的意思,“正”是道德标准,怎么做到“正”呢?恐怕就是“才”的意蕴了。


至于第三句,“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则更明确了德才的共轴性:才是德的依凭,德是才的统帅。因此,这三句话都在强调“德”与“才”的关系,这也恰恰是“人生天地间,如何做人与如何做事的思考与定位”问题。“君子不器”,此之谓也。


人常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德才兼备者为“圣”,德优于才者是“君子”,才大于德者是“小人”。二者都在强调“做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做人”问题:德才兼备是目标;有才无德是小人,世上没有人自愿做小人;有德有才是追求,也就是说,做君子是我们的普众追求。


相对于抽象玄奥的道和德来讲,“君子不器”之“器”指的是具体可感的容器,是形而下的东西,所有的道或德都必须依托一定的形或器表现出来,所以,“君子不器”,理应成为我们的人生追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神仙总是存在于世人的想象里,而“圣人”离大众又太过遥远。我们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甚至缺点,但我们必须有一个起码的认知和追求,德行修养一定要高于才学修养,即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君子而不做小人。


什么是君子?怎样成为君子呢?朱子曰:为学而成德,是为君子。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而集道德仁义于自身,明达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不局限于一技一艺。德才同济,君子不器。纵然我们争分夺秒,刻苦自励,夜以继日地学习,也不能占尽天下所有,是故“活到老学到老”,自然也就成了奋进者的座右铭。面对德才,君子坦荡荡,不役外物,学修不已,日获一粟,终得满仓;小人常戚戚,利害萦心,得失挂怀,进一退二,终究无果。君子修养如竹,根向黄泉,孤独凄苦于前,方能竿冲霄汉,幸福快乐于后。所谓“自古瓜儿苦后甜”“厚积才能薄发”,皆此类也。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里说,很多领导干部犯错误,最后在忏悔书中都说对党章和党规党纪不了解、不熟悉,出了事重新学习后幡然醒悟,惊出一身汗。如果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好了、掌握了,又自觉遵守了,防患于未然,就可以防止一些干部今天是“好干部”、明天是“阶下囚”的现象。“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德才事大,关乎荣辱,关乎成败,不可不慎!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