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读高考历史“小论文”答题套路,不可不看!

2024-11-23 11:38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509人

解题概述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
 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2---3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  型

1、  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 、从材料陈述看
 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

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注意:
 (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
     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
     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历史人物评价: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

二、解题步骤

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①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
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
有几个观点?
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注意: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①同意或正确
   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
   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
(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注意:
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
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
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

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
1、多角度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2、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3 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
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思维的发散性)

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
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

有哪些方法:
 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小结:

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
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
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
  第一段:观点表述;
     第二段:论证;
      第三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

三、答 题 要 求

1、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
     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
      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论点准确,读懂材料,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这些(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论点,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
   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结构完整,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
     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
     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   
    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
    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3、逻辑要一致,语言要专业。
      逻辑一致,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4、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
       论证角度的多少与得分多少成正比。
 角度多样,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 
      层次分明,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成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

5、卷面要工整,字数不能少。
      书写要认真、规范、美观、整洁,不可潦草,不可写得太小,更不可乱涂乱画。
       字数不能少,一般以200字以上为宜,字太少,容易导致论证不充分

真题演练

一.(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