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名言高考分析
1.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曾国藩)
适用于“大与小”、“眼界和行动”等主题。比如,写“眼界和行动”时,可以像寨主这么用:想要成事,既要有眼界,也要有行动,相互融合,才有成功之希冀。所以,曾国藩也说,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此言甚是,值得我们用心领会。
2.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曾国藩)
适用于“尽力而为”、“做好本分”等主题。可以像寨主这么用:人们常常说,尽人事,听天命。其实,两者是一体的,尽了人事,天命自然也会有所归。当年,曾国藩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反复对部下说,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于是,他与部下一起努力作战,最终攻破天京,平定了内乱,挽救了危亡的晚清局势。
3.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
适用于“磨砺”、“成功之道”等主题。比如,写“磨砺”时,可以像寨主这么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只要能够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所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4.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适用于“珍惜时间”、“把握青春”等主题。比如,写“珍惜时间”时,可以像寨主这么用: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时间一旦从指缝间流逝,就再也回不来了。因此,要学会珍惜,要趁着年轻,好好奋斗,有所作为,这样当我们老了,回首往事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5.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藩)
适用于“读书方法”主题,可以像曾国藩这样用: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6.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曾国藩)
适用于“境界”、“人生三阶段”等主题,可以像寨主这样用:在人生的同步阶段,会有不一样的注意事项。少年经不得顺境,因为过于顺遂会让人心浮气躁,难以沉淀;中年经不得闲境,因为这个阶段年富力强,正好建功立业;晚年经不得逆境,因为人至暮年,精力和体力大不如前,此时遭遇重挫,容易悲观绝望。
7.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曾国藩)
适用于“读书”、“气质”等主题,可以这么用: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因读书多了,不知不觉受熏染,脸上自然能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同时也可以在谈吐上清新脱俗。不读书,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自然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又怎能有挥霍洒脱的气质?
8.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曾国藩)
适用于“谦让”、“心平气和”等主题。比如,写“谦让”主题,可以像寨主这么用:说到谦让,不能不提古人的示范。曾国藩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张之洞有“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闲气。这些都是谦让的典范,值得我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9.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
适用于“真诚”、“朴素”、“拙和巧”等主题,可以像寨主这么用:曾国藩的用兵之道,十分简单,后人归纳为“结硬寨,打呆仗”六个字。这也符合他一贯的思想理念: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古人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曾国藩就是把这种理念,发挥到了极致,进而以不变应万变,最终立下了彪炳千古的赫赫战功。
10.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曾国藩)
适用于“置身事内”、“躬身入局”等主题。比如,写“躬身入局”主题时,可以像寨主这么用:曾国藩曾讲过一个这样的小故事:两个人挑着担子,在一段田埂上相遇了,谁也不让谁,于是一直僵持着。直到第三个人出现,挽起裤脚,踏入田中,帮其中一人挑过担子,让另一人先通过,才顺利解决这个问题。讲完故事,曾国藩写了一段反思,那就是: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还可以这么用:作家加缪写过一本叫《局外人》的小说,书中的主角莫尔索好像一个没有任何角度的“零”,他不愿意置身嘈杂的世内,只想冷眼旁观,试图做一个局外人。然而现实总是不遂人愿,最终莫尔索还是无奈被卷进了局中。这本小说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大局,谁也没办法置身事外,唯有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也才有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朱熹名言高考分析
1.一息尚存,此志不懈。(朱熹)
朱熹的原话是“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提炼精简后,就变成了“一息尚存,此志不懈。”写作文时,适用于“坚守志向”、“永不放弃”等主题,可以像李寨主这么用:孙中山先生早年投身于反清革命,虽出生入死,却不忘初心,一直为革命而奔走。一息尚存,此志不懈,其愈挫愈勇、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后世景仰。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适用主题:读书方法,专心致志
运用示范:关于读书方法,古往今来,万万千千。朱熹提倡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胡适先生在《怎样读书》里,又补充了一条:手到,即勤于查资料,做笔记……这些方法,都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适用主题:不断输入,终身学习
运用示范:当下有一个比较火的概念,叫“知识半衰期”。一个在某一领域很有学问或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在一定时间后将进入知识半衰期,即基础知识仍可用,其他的一半新知识已经落伍。当前,知识半衰期正在日益缩短,由最早的100年逐渐缩短至3年。因此,人必须不断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确保知识水池长年“清如许”,进而避免因为陷入知识半衰期而跟时代脱节。
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适用于“循序渐进”、“积少成多”、“读书方法”等主题。比如,写“读书方法”时,可以像寨主这么用:对于读书,古人讲究由少渐多,细嚼慢咽。宋朝思想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末清初诗人冯班也说:“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这种读书方法,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5.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
人洗涤心灵,去除恶念就好像用水洗澡,去除身上的污垢。
适用于“修养”、“祛恶扬善”等主题。可以像寨主这么用: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常常这样做,自然可以身无污垢,心无恶念,如赤子一般,淳朴真诚。到那时,便可以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
6.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朱熹)
适用主题:义和利
运用示范:乾隆游江南时,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无数条船来来往往,便问左右:“这里一共有多少条船?”左右皆答不出来,这时和珅说:“一共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又问:“如何确保航行平安?”和珅说:“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乾隆听后,连连点头称善。
7.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
适用主题:知行关系,相互促进
运用示范:中国古人讲究知行合一,因为知与行,可以相互促进。这正如朱熹所言,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当知与行进入了良性循环,人生距离成功,也就近在咫尺了。
8.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适用于“循序渐进”、“积少成多”、“读书方法”等主题。比如,写“读书方法”时,可以像寨主这么用: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这种修养,譬如静水流深,胸中有万千丘壑,却从不张扬,低调处事,谦和为人。
王明阳名言高考分析
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出处是《传习录》。写作文时,适用于“保持谦虚”、“修身养性”等主题,可以像寨主这么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因为骄傲往往让人盲目自大,进而唯我独尊,这样其实患上了狂妄症。对此,王阳明也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此乃千古格言,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
适用于“知错就改”、“高贵表现”等主题。比如,写“知错就改”时,可以像寨主这么用:当下一些学生,勇于认错,但坚决不改。于是,错误就像雪球,越滚越大,最终难以收场。事实上,犯错误没关系,但一定要及时改正。人生,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