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特等奖第一名作文《边界》,放笔纵横,宛若天成

2025-01-20 19:26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2478人

作文《边界》在“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十四届中学生阅读与写作大赛中获得了特等奖第一名。评委们对文章给予了极大肯定,后面会有文字评价。

文章的作者勇力嘉,20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于纽约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

可以先看评委的点评哟。

1605098553391031.jpg

边界

我喜欢上“边界”这个词,源于美国反乌托邦小说《授者》。我也开始警觉自省,环视四周,果然,稀松的空气中有一条“边界”。我能感受到它。

小说描绘了两条“边界”:一条有形,圈限人的行为与思考的边界;一条无形,设定人的职业、角色甚至情感的边界。由此,乌托邦建立,人们以各自适当的角色在适当的区域活动,直到主角乔纳斯冲破边界,释放人性中的一切善恶。同时,乔纳斯也冲破了另一层边界,以自由之姿向设置者进行反击。

边界,英文“boundary”,词根为“bound”,即为捆绑、束缚、缠绕,犹如绷带缠绕木乃伊一样。绷带之于木乃伊,就是永恒的禁锢,使其在绷带所限区域内腐朽。想至此,不禁森然:边界于我看来即为一种圈限、束缚、牢狱,而画地为牢者可以是自己或是他人,也可以是社会价值观或是盲目的文凭主义之类。

置身于边界中,我感到自己被占领了,被“他们”占领了。“他们”是操控程序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人,但确有其人。不仅我是如此,环视周围一张张脸,斑斑怯懦,点点怨愁,都是如此。因为在边界之中,因为设定好的角色,我们开始过分关注自我,关注自身存在状态的优劣,也因此对外界、对边界外广阔的世界失去了兴趣,由此丧失了冲动的激情和探求的动力,也丢失了冲破边界的勇气与羽翼。借萨特之言:我们沉浸其中,既感到不能忍受,却又与之相处愉快。确乎,忍受边界与拒绝忍受都是忍受,这种被圈困的感觉犹如吃了苍蝇一样,不将自己杀死是无法把它取出来的。我能感受到在边界、角色的荫翳下,自己失去了感动的爆发力,失去了对黎明、对新生的热爱,活在一种不闻、不动、无边的不正义中,任凭边界如绷带般慢慢收缩,榨干生命最后一滴血浆。

正是由于对这种无形边界的不满,生命尝试着冲撞。在鲍鹏山的观点中,庄周几乎成功地冲破了对自己生命的定义,即冲破了边界。当他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来拒绝尘嚣时,他跳开了一种边界的圈限,聪慧地远离了“火坑”。于是他像一棵独立守望心灵之月的树,由生站到了死。他似乎在跟世界比谁更无赖,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谁更无逻辑、无心肝。

然而,这种冲撞的背后却听得见血泪的滴答声。庄子“眼冷心肠热”,对世界到底热肠挂肚,他对边界的冲撞成就了他曲高和寡的寥落才情。不仅庄周有如此尝试,艾丽丝·门罗亦在努力,在她的作品中,到处是罗素所言的“静静的绝望的真相”——不断地冲撞外力对自己的设定,却又不断地被挣扎的过去、无望的未来所捕获。在边界中,冲撞越猛,越被束缚,越易肝脑涂地,令人悚栗。

所以冲破边界无望?

在这永恒的生命困境中,我开始思考另外的途径。

《死亡诗社》中的基丁老师站上讲桌,给了我一个方向。既然生命注定要被边界束缚,唯有扩大边界,站在边界之上,瞭望世界,才能免于那种不自觉的“木乃伊”状态。

尼采曾有一句感伤之言:“宁愿绝望,胜于投降。”窃以为,不妨温柔些:“不如眺望,胜于投降,优于绝望。”以基丁为例,一个名校的老师,在所设的边界、角色内,保有清醒的双目,带领学生站在讲桌上,眺望万千世界中无尽的诗意与思趣,发出惠特曼所言的“野性的狂叫”。跃上讲桌的那一刻,学生在边界上打了个漂亮的“擦边球”,在眺望中看到了扩展的可能。

这种想法与朱良志先生的“乾坤草亭”何其相似。他在对“亭子”这一物象的剖析中,发现了一种精妙的智慧。亭子,实为一种边界,然而和捆绑木乃伊的“绷带之界”不同,亭子四周无墙壁,能观亭外之物。坐于亭子中,既可遮挡一些风雨,又可眺望如烟景色,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自由呼吸间精骛八极。此乐何极!由此观之,人该是在一种边界的范围内均匀呼吸,以扩展着的感觉和理性拓宽边界,由原点向外发散,思之无极。此可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内在深意。这样的道理与远行之意不谋而合:所谓远行,该是带着对原点的怀念而上路的。正如边界是一个人在物质世界的立身之本一样, 唯有确立了一个生命的坐标,方有基础去探求。

纵观“边界”之义,在我看来,人生所需的边界不该为绷带般的boundary,而该为四面通达的亭子。但无论置身于何地,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该怀有一份“狂躁”之感,一如前文的庄子、门罗,始终保有探求的冲动,始终在跃跃欲试的期待里不停地思考、冲撞。若非如此,无论在什么样的边界之中,你都会像一具被角色占领的木乃伊一般,任凭收缩的边界缩窄你的眼光,榨干你的脑浆。

写到这里,我眼前浮现一幅画面:乾坤中芥籽般小亭,亭中一人神采飞扬。

评委点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对这句话一直保持警觉。面对本次作文大赛,面对本次大赛中选手的发挥,特别是这篇文章,我开始动摇我的“警觉”,提醒自己不再杞人忧天。

那么,“天成”之态若何?我以为,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停下,中途会怎么折来折去,你不读完最后一个字,你是想象不出来的;读完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就是那么随性、随意,放笔纵横,自由征引,又是那么自然、妥帖和切题;处处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更有无招胜有招的潇洒;不只是思趣、理趣,更有智趣和情趣。

其实“天成”“偶得”的背后,肯定有其必然。读完这文章,你肯定比我心里还明白。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