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第29届“叶圣陶杯”全国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作文。
文章亮点:以文房四宝的“纸”为切入点来阐述观点,使文章多了一份厚重感。
不足:文章看起来像是被割裂的两个部分,过渡显得突兀,像一根细细的线,风一吹,有可能断掉。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连云港 吴欣然
古之文房四宝,当属纸为第一。笔染了墨,落到纸上,黑白之间,全是江山与光阴,也是禅机与人世。千年过去,风骨犹存,一笔下去,照样惊魂。
有纸才有笔墨。一卷柔宣,可容一管柔毫写尽狂沙九万里;一方熟宣,可纳几抹丹青铺洒鲲鹏一长天。桃红色的薛涛笺上,元稹愧读“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薄玉般的澄心堂纸,李煜抖笔“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苏轼欲作画,偏寻桑皮纸;雪芹写红楼,泪落毛边倭子纸。几千年来,就在这一方薄薄宣纸上,一下笔就是春秋,再下笔便是千年。这也许就是张伯驹老先生的戏话,故纸堆里有文化。
纸中百种,又以宣为第一。“宣纸”两字一连用,便是古今书画的半边天。仇远曾言:“浮玉乘壶香似桂,流金方絮滑如苔。”泾县小岭的人们以青檀为浆,以沙田稻草辅之,依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的勤奋,再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太平湖的灵气,便铺陈出了书画的半生传奇。
中国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寻声”,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它轻薄,却能承载文字、文化的厚重;它朴素,却能呈现心灵、精神的绚烂。可也正因它的轻薄,使得它不易保存;正因它的朴素,使它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人们总是认为完美才是创作的神奇,愈是繁复愈是高超,越是绚烂越是美好。甲骨文中有颇多繁杂的造型,凝聚祖先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的需要,文字经历了篆、隶、楷、行,又经过繁体字到简体字的革命,才有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汉代大赋气势雄浑,在追求辞章的华美上做到了极致,终难胜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长调、花间固然细腻柔婉、娇艳绮丽,其感人动人却逊于《诗经》中的一汪清水、一方佳人。古诗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来赞美人生之天然美好,“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更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反观现实,我们恰恰缺少一份接受圆中有缺、返璞归真的勇气。很多作品看似厚重,其实是堆砌大量无用的材料;很多看起来绚丽的文字,背后却是空洞的头脑。《人民日报》在点评电影时,提到了《富春山居图》一片,直言其“薄了创作厚了制作”、“薄了艺术厚了技术”、“薄了人文情怀厚了商业利益”。这样的厚此薄彼,不断拉低中国电影市场的品味,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创新,切不可过度追求完美、华丽,失掉作品本色。
当然,并不是一切繁复都流于下品,而是辩证地认识圆与缺、华与朴的关系。所谓大道至简,圆中有缺,反而是自然的和谐;朴而不陋,反而是大智若愚。五绝不过二十字,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讲尽不可道之情之理。
为学、做人也应如此吧。追求完美的同时,一定要有欣赏、接受“圆中有缺、朴而不陋”的情致,葆有一颗质朴之心,平衡圆缺,在繁重的生活里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