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是杨震的儿子,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在精通《欧阳尚书》的同时,还学习了《京氏易》,博通经史。在成年之后,以教书为生,远近闻名。
杨秉和父亲杨震一样,一开始也是无意于仕途,一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他首先接受了司空的推荐被任命为侍御史,接着又担任了豫州、荆州、徐州、兖州等四州的刺史,后来又担任了任城王相。跨入朝廷二千石高官的行列。但是,他在担任高官之后,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所需而接受俸禄,此外的俸禄一概不受。至于向杨秉行贿,更是绝无可能。杨秉成为当时著名的廉吏。
公元146年,汉桓帝即位。当时的汉桓帝刘志只有十三四岁,还是一个需要学习的年龄。朝廷闻知杨秉长于《尚书》之学,就礼聘杨秉来教授皇帝《尚书》。并且任命杨秉担任太中大夫、左中郎将、侍中、尚书、光禄大夫等官职。但是,在汉桓帝即位之初,正是梁氏外戚飞扬跋扈如日中天之际。在这种情况之下,杨秉除了全心教导皇帝之外,很难有所作为。他基本上都是称病在家。有一次皇帝微服出宫,到梁冀的儿子河南尹梁胤的府邸饮酒。恰巧当日狂风大作,大树都被连根拔起,杨秉就借着这个机会上书皇帝,奉劝皇帝不要轻易出宫,不仅有失皇帝应有的威仪,而且万一出现点儿意外不测,追悔莫及。其实,这是杨秉在提醒皇帝,梁氏外戚恐怕会对皇帝不利,皇帝要尽量远离他们。事实上,汉桓帝也是受制于梁氏外戚,明知杨秉忠心而无法接纳杨秉的意见。
公元159年,就在杨秉称病六年之后,汉桓帝联合宦官发动政变,铲除了梁氏外戚。接着杨秉就被任命为九卿之一的太常。在铲除了梁氏外戚之后,人们对汉桓帝还是有所期待的。但是,汉桓帝却是更多地依赖宦官,很快就由外戚专权过渡到宦官专权,朝廷的政治并没有多少起色。在这种情况之下,发生了白马县县令李云上书事件,李云在上书里对皇帝提出了激烈的批评。汉桓帝看了李云的上书勃然大怒,将李云下狱处死。为了营救李云,杨秉也得罪了皇帝,被免官回乡。不过,就在当年的冬天,皇帝又征召杨秉出任河南尹。
当时宦官头子单超的侄子单匡担任济阴太守,仰仗着叔父的势力贪赃枉法。兖州刺史第五种派自己的属下卫羽调查此事,最终查出单匡贪腐五六千万。第五种立即向朝廷奏报,并且弹劾单超。单匡就收买了一个叫任方的刺客去刺杀卫羽,结果不仅没有刺杀成功,反而被卫羽给捉住了。当时,刺客任方就被囚禁在洛阳的监狱里。单匡害怕河南尹杨秉彻底调查此事的来龙去脉,于是就买通狱卒让任方越狱。在任方越狱之后,朝廷追究河南尹杨秉的责任,杨秉说:“要想搞清楚这件事情很简单,只需要将单匡押解到京师仔细审问就知道事情的真相了。”课时昏聩的朝廷竟然把杨秉判罪,罚他去做劳役。不过,很快就因为天下久旱不雨,朝廷下令大赦,杨秉再次回到家中。之后,泰山太守皇甫规等人上书为杨秉辩护,汉桓帝下令让有关部门征召杨秉,经过两次征召,杨秉才来到洛阳,被任命为太常。
延熹五年(162年)冬,杨秉升任太尉。当时宦官势力不断膨胀,走他们的门路而当官的遍布天下各地。这些官员都是一些披着人皮的狼,各地民怨沸腾。杨秉和司空周景一起尚书,请求整顿吏治。接着,杨秉又向朝廷弹劾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喧等五十余人,这些人或者被杀,或者被免职流放,一时间,天下震肃。在太尉的任上,杨秉经常向皇帝提出各种建议。比如各地的上计吏在完成到朝廷的上计工作之后,就不再留任朝廷的郎官,从而减少了政府开支。在陪同汉桓帝南巡的时候,他劝阻汉桓帝滥行封赏。
当时宦官集团的头子叫侯览,侯览的弟弟益州刺史侯参仰仗着哥哥的势力胡作非为暴虐百姓,引得民怨沸腾。杨秉对侯参提出弹劾,朝廷下令用囚车把侯参押送到洛阳,交给廷尉审理。侯参自知罪孽深重,在路上就自杀身亡了。接着,杨秉又对侯览和另一个宦官头子具瑗提出弹劾。在上书中,杨秉详细罗列了这些元恶大憝的倒行逆施,汉桓帝不得已罢免了侯览,对具瑗也进行了处分。
延熹八年(165年)五月杨秉逝世,享年七十四岁,汉桓帝在皇陵附近特赐墓地来陪陵安葬。
杨秉素以廉洁而著称,袁宏《后汉纪》中称杨秉“稍迁刺史、二千石,所历皆有政绩。虽三公之子,经历州郡,尝布衣蔬食,老而不改。在公卿位,朝廷每有得失,便尽心正谏,退而削草,虽子弟不知也”范晔的《后汉书》中也记载说“每朝廷得失,辄尽忠极谏,多见纳用”。杨秉生性不喜饮酒,其夫人早卒后一直未娶,杨秉自己曾经说过自己有三不惑“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杨震所开创的良好家风,在杨秉这里得到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