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偏题不可怕,三招教你在考场上纠正偏题

2024-11-13 08:44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021人

文章涉及到语言、内容、形式、感情、思想等方方面面,哪一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但说到考试作文,切合题意恐怕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偏离题意,也就是我们惯说的走题、偏题了,那么,不管文章的语言是多么优美、内容多么充实、感情多么真挚、见解多么深刻、形式多么新颖,都不能说是一篇好的文章,都会降低文章的等级给分。


在高考时,考生容易心理紧张,在短时间内就能把题目要求理解得全面透彻,确实是件很难的事。即使用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挂一漏万的事也会发生。所以会有不少考生在基本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就开始动笔了,一边写,一边继续审题,这样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文章已经写了一部分,或者已经过半了,发现有点不对路子,继续写下去肯定要走题的。这个时候,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另起炉灶已没有可能,况且已写的部分占去了不少作文页面,再写一篇的话,可能都容不下800个字。相信考生如果发现这个情况会急出一身冷汗的。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中是常常碰到这个情况的,有些性急的考生会不假思索拿起笔把它划去,结果耗时不说,搞得卷面也不整洁。那么,对此该怎么办?我们以为这个时候最为需要的是冷静、冷静,要冷静思考一下,问题出在何处,又是何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补救措施,或许能生机再现。一般说来,出现走题的情况有这样几种:


1、写作重点对象易位


这在记叙文中比较常见。


【问题】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这类文章同学们是有话可说的,拿起笔就能洋洋洒洒的写下去,有一位同学一下子就写了不少,突然感觉不对劲,发觉写父亲的篇幅太多了。


那么,该怎么办呢?


【对策】作者把笔锋一转,“不要以为我们家父亲如此,说起母亲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爱有时真让我有点受不了。”下面过渡到写母亲。下面专心致志写母亲。这一转可谓恰倒好处,使得前面写父亲的一段不仅不是败笔,而且倒成了文章的一个亮点:原来作者是要以父亲作陪衬,以此来突出母亲之爱。


2、文章主旨易位


这在议论文中比较常见。


【例如】有这样一篇材料作文,说是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自己家门口摆茶摊,免费为过往行人供应茶水,条件是给我讲一所知道的奇奇怪怪的事情。蒲松龄就是以这种方式搜集了大量民间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聊斋志异》。读了这则故事,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谢,并以此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

【问题】一位同学思考得比较深入,他的观点与众不同。他想别的同学肯定都对蒲松龄的这一做法表示赞赏,蒲松龄不摆读书人的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在给群众提供方面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他要唱唱反调,于是给自己的文章取题为《家门口有多大》,他想表达这样的观点,蒲松龄在家门口,坐等行人经过,过去不像现在,交通不发达,农业经济,人们活动范围比较小的,不需要大量的流动,所以一天能有几个人经过呢?与其说是坐等,不如主动上门,走出家门口,到异地采风,这样获得的材料会更多更好。可为了把文章写得很严密,还是对蒲松龄的这种做法表示肯定,这一写就是一小半。


那么,该怎么办呢?


【对策】这时作者感到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么文章的观点只能大众化了,必须赶紧拨转写作方向。“罗里罗嗦,说了这一通,并不说明我就完全赞同蒲松龄的这一做法,其实在我想来,蒲还有更好的方法在。”这一转使得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强化,前面所写并没有弱化文章的中心,反而使得文章严丝合缝,井井有条。


3、文体易位


这在话题作文中比较常见。本来想写议论文,写了一半还在记叙,怎么办?将错就错,干脆写成记叙文,一种方法是把你的故事继续敷衍下去,还有一种方法是立即结束记叙,辅以适当的议论(抒情),然后再记叙再议论(抒情),写成一篇以记叙为主、夹叙夹议的文章。 偏离(转移)话题。这在话题作文中最为常见。


【例如】一篇高考作文,题目是《胸怀诚信,追求成功》,副标题是“——走进一个‘高四’生的心灵”。文章的开始这位考生就引用了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话。然后,这位考生写了自己高考落榜后的苦闷,“心灵在震颤”,“血液在沸腾”,“激愤在汹涌”;又写了对自己高考失误的懊悔和对未来的呼号,“12年的风风雨雨,12年的晨昏苦读,12年的期望希冀,只因一时疏忽,一笔之误,便付之东流。问茫茫天地:‘我的梦想在何方?’”于是他下决心进了复读班,但“心头的巨石依然撵之不去”。


那么,是什么使他开始振作的呢?文章写道: 我想起了八次落第的归有光,七败七战的惠灵顿;我想起了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想起了项羽的背水一战,想起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我想起了保尔·柯察金,《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想起了“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


【问题】这段文字材料丰富,显示出作者具有相当写作基础的。但是,只要仔细追究就会发现,作文到此写了近一半,可仍然没有涉及诚信,而写的是奋斗,是坚韧,是进取,说其跑题恐怕并不过分。可以推断的是,这位考生实际上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那么,该怎么办呢?


【对策】于是,就在罗列了上述史实后,进行了这样的归纳,“我知道了:只有坚如磐石,韧如蒲苇,心中充满诚信,只有对目标的忠诚坚定,对自己的强烈自信,对理想的无比诚信,这样才能迎来成功的曙光。”


将诚信作对目标的忠诚坚定、对自己的强烈自信来解,肯定是牵强附会。但作者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对走偏的题旨进行收拢,尽量将诚信的涵义与作文材料拉近,扣近,扭近,套近。


再往下,作文是这样写的:“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学习学习再学习,……虽然我失败过,……但这只算是‘尚未成功’而已,虽然我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苦恼,但‘大器晚成’,……生命经过磨砺才会更辉煌。”


无疑,这一段又有点“跑题”了。作者也许意识到这一点,又立刻予以补救,加了一句“我坚信:只要心中有诚,有信心填胸,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样又和诚信挂上钩。最后写到,我“用无比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去追求成功,去承受地狱般的磨炼。去弹奏世间的绝唱,去实现豪迈的飞翔……”。首尾呼应,更重要的是与话题呼应。


虽然仔细品味起来有点牵强,但是因为文章不断地与话题遥相呼应,很容易影响评卷者的判断,造成评卷者的错觉,使之无形之中趋同于其人对诚信的解释,而难以从“跑题”这一点给予严厉的扣分,再加上流畅的文思,丰富的引述,充实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巧妙,这篇文章获得高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