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寄语
山路弯弯连着山里人的梦幻,弯弯山路丈量着父辈们艰辛的旅途。行走在家乡弯弯的山路上,我收获到父亲和乡邻淳朴的关爱,找寻到人生前行的脚步,也收获到人生的成长。 文章以追忆的方式,再现了父亲对儿女无言的大爱。文中多处景物描写,虽然没有使用修辞加以描绘,但清新自然,真切怡人,勾勒出山间特有的环境,也为人物活动营造了典型环境。 一段路,一生情。路迢迢,情更浓。 披文入情 山路弯弯 ①从虎头山向东是一条绵延十里的山路,沟壑纵横不见一户人家。坟茔较多,大都长满荒草,或许是山野过于寂静之故吧,路过时总会屏住呼吸,心惊肉跳。 开篇点题:绵延十里的山路。而典型环境的描写,不仅渲染了孤寂的气氛,也为下文人物的活动做了铺垫。 ②十七岁那年我要到十里外的乡镇小学教书,报到那天正值三月,寒冷的风卷起阵阵扬沙打在脸上,火辣辣地疼。 上班报到的路上,寒风、扬沙带来的火辣辣地疼,写出内心的不情愿。 ③父亲寡言,我沉默地跟在后面,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这或许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有时他也会停下脚步回转身看我几眼,但大多时只弓着身子向前,粗布青棉袄很宽大,脊背像鼓起的帆。除了脚抬起时扬起的尘烟,我和父亲之间没有更多的语言。 ④约莫五里处,十几座坟茔静静守在路边,我素来胆小,顿觉呼吸急促,神色慌张地加快了脚步,紧紧靠着父亲的臂膊。父亲瞅瞅我,停下来悠悠地坐在坟间,掏出烟袋点燃。风依旧猛烈,早春凉薄的日光无遮拦地倾泻,似乎要把这禁锢一冬的寒气吸光。一袋烟工夫,父亲站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头也不回地继续赶路,我悄悄窥那坟茔,除了父亲坐过的地方当风抖着几根折断的荒草,并没有出现我臆想中的景象,才长长舒了口气。 这两段文字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淳朴善良的父亲对儿女无言的关爱,父亲不善表达,他的爱都体现在他的细致入微的举止中,那不时停下的脚步,那不动声色神情淡定的“一袋烟”驱散了我心头的胆怯。这段文字运用细节描写,把一个虽少言寡语却心思缜密,能读透女儿心思的父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⑤安顿好我的事宜,一向寡言木讷的父亲话突然多起来,朝这个鞠躬,向那个问候,再三叮嘱我工作用心,不可耍滑偷懒。看着他低声下气的样子,觉得极丢脸面,甚是难堪,但又不好说什么。总算挨到他迈出校门,我心里暗呼万岁,他没有挥手只是不时地停下脚步回望,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如拳如豆,我定定地站着目送他远去,青棉袄黄球鞋是他一生留给我最清晰的影像。 读这段文字,我们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的形象。一向寡言木讷的父亲为何话突然多起来?为何变得“低声下气”?作者通过我“觉得丢脸”“暗呼万岁”等这些“愚”的想法,似贬实褒,表现了一个朴实的父亲对女儿的疼爱和牵挂。 ⑥此后的日子我便一个人走在这条山路上,遇到赶毛驴车的老乡,总要捎上我一段距离。这条路泥泞颠簸,行人不多,来往的车辆少之又少。天气不好的时候同村的张大爷就会准时出现在这条山路上,一句“丫头上车”,温暖着孤单寂寞的我。我知道他爱抽旱烟,就把学生用过的本子成摞地拿回来,放到他的土炕上,他从不说谢谢,只是咧嘴笑。后来他上山拉石头,摔断了腿,我去看他,他满脸歉意。我给他买了一包香烟,他摩挲着,眼里有泪光闪现。 在“赶毛驴车的老乡”“同村的张大爷” 这些淳朴、善良的山里人的身上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也丰富了同样作为山里人的父亲的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⑦夏季来临,庄稼疯了似的猛长,一晃已是齐腰深。一阵风过,绿浪起伏着涌来,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我并不害怕,反倒放慢脚步很悠闲地环顾着四周,路边杂草丛生,蒲公英居多,淡黄色的小花隐现在草丛里,采上几朵插在发间,别有一番情趣。有时我也割些猪草回去,一大捆扛在肩上,汗涔涔的,一路伴随着草的清芳。 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心情,“我”已不再是那个胆小害怕的小姑娘,是大山磨炼了“我”的个性,是父辈们的爱给了我力量。 ⑧一日,夕阳尚未落山,粉红的霞光在田间流荡,像是给碧绿的叶子涂了淡淡的胭脂,我停下脚步出神地向远处张望。突然从地里窜出几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向我围过来,我愣住了,刚刚割到的一捆青草掉在地上。无助地前后望望,这里正好是路途的中央,除了那几座坟茔和两头吃草的毛驴,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冷汗顺着额头滑下来,我不知该如何对付眼前的窘况。忽然,一个黑影横冲过来,手里挥舞着一根长长的木棒,这几个少年纷纷后退瞬间消失在万顷碧波中。我才看清来人是父亲,父亲没说话,摸摸我的头,捡起地上的青草夹在腋下,我和父亲依旧一前一后,保持着惯有的距离。后来从母亲那里获悉,父亲天天在半路上等我,暗中护送我回家。 父亲就是我的守护神,不善言辞的父亲,爱的表达却细致入微,这里没有直抒胸臆的感叹,一句“父亲天天在半路上等我,暗中护送我回家”浸透了父亲多少心血。 ⑨第二年春天,父亲卖了火烟,托人从五金公司买回一辆白山牌自行车,不锈钢车把,黑漆弯梁,闪着耀眼的光芒。骑着它走在路上,能吸引很多人的眼球。早晨,我不再起那么早了,傍晚回来亦不用那么慌张,但母亲依旧不放心,总是早早起来,领着最小的弟弟,牵着狼青把我送到山那头的路口。在母亲温暖的目光里,我度过了三个春秋。 ⑩工作第三年,终于等来了报考师范的机会,我决定不再骑车,每日步行上下班。初春的田野满眼都是新绿,透着勃勃生机,轻柔的风拂过脸颊,暖暖的仿佛浸润到骨子里。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不言自明。 ⑪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抓紧一切时间复习。一路上捧着书,嘴里默念着政治题,时常被石头绊倒,或撞到树上。也曾剐坏过衣服,粘得满身是泥,但这些都是最美好的记忆。 是什么让我如此执着,为什么常人眼中的尴尬,却成为作者最美好的记忆? ⑫时隔多年后,我再次回去,这条弯弯的山路早已铺了油漆,栽上齐整的道旁树,山坡上成片的谷子吐着金黄的穗,把头深深地低垂。我沿着弯弯的山路看去,虎头山上只剩下父亲的坟茔孤零零地守望着家乡的四季。 结尾照应文题,弯弯的山路旧貌换新颜,山路弯弯绵延着父老乡亲永久的期盼。 ——2018年8期《散文选刊》 作者:周志华 文章珠玑 我沿着弯弯的山路看去,虎头山上只剩下父亲的坟茔孤零零地守望着家乡的四季。 思考探究 1.父亲这样爱我,为什么我和父亲之间却“没有更多的语言”? 2.从全文看文章重点刻画的是父亲,仅在第9段寥寥几笔交代母亲的“目送”,可否将这些描写母亲的文字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