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材料作文立论难?“归纳总结”帮助你

2024-09-19 08:54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2081人

拿破仑说“侍从眼中无伟人”。


《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稣临刑前,有强盗也被执行死刑,强盗讥诮身边的耶稣不是什么神之子,如果是神之子,为什么你耶稣连自己都救不了呢。


鲁迅的挚友郁达夫视鲁迅为伟人,他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孔子在最欣赏的弟子、德行位列第一的颜回心中,是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人。


要求:①综合理解材料,选择立意角度;②题目自拟;③体裁为论述文;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套作。


审题

限制性

1.“综合理解材料,选择立意角度”,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把握住上面四则材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四则材料,依次阐述了侍从眼中的拿破仑不是伟人,强盗眼中的耶稣不是神之子,郁达夫眼中的鲁迅是伟人,颜回眼中的孔子是圣人。事实上,拿破仑、耶稣、鲁迅和孔子可以说即便是到了现在都是被我们公认为伟人的,但导致前两则材料中的拿破仑、耶稣并没被侍从、强盗看做伟人,跟侍从、强盗的认知、眼界有关;后两则材料中的鲁迅、孔子被郁达夫、颜回视作伟人,跟郁达夫、颜回的自身修养有关。因此,带着什么样水平的眼光看待别人,别人也就成了你眼中相应层次的人。而这也规定了写作立意的核心:视野与高度。


2.“体裁为论述文”,非常明确地告知考生需要写的是一篇议论文。材料有四则,但材料在叙述的时候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倾向性,否定和肯定态度明显。因此,考生可以站在正反两个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开放性

1.“选择立意角度”,意味着考生可以自选角度。虽然这四则材料如果从单则材料来看,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如第一则材料,可以理解为近距离感受伟人,你会觉得伟人也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不能算作伟人;第二则材料,可以理解为耶稣对上帝的绝对信服,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第三则材料,可以理解为伟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第四则材料,则可以理解为孔子和颜回师生之间的互相欣赏,尤其是颜回要以孔子为学习目标。但要把四则材料放在一起来解读,它们彼此的关系无非是:相同或相似、相反或相对、相关或交叉。第一种情况需要明确它们的共性,并作为观点;第二种情况需要厘清它们彼此的区别,然后选其中一点作为观点进行主要的阐述论证,另一点作为正反论证的有益补充;第三种情况则是前两种情况的综合。


2.“题目自拟”,给了考生发挥的空间,考生可以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最有感触的对象或内容,写出自己深刻的思考。如从郁达夫、颜回方面入手,也可以从侍从、强盗方面入手,写出自身修养或眼界高低跟他们看到的人如何定位的关系。如曹操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苏轼与佛印关于“像什么”的玩笑故事,毛泽东和朱德的“朱毛”革命友谊故事等等,都可以作为作文立意时的参考材料。


解题

四则材料,涉及到的对象依次是侍从与伟人,强盗与耶稣,郁达夫与鲁迅,颜回与孔子,从材料叙述的角度,这些对象可以划分为两大组,侍从、强盗、郁达夫与颜回是第一组,伟人、耶稣、鲁迅与孔子是第二组。第一组中,侍从与强盗可以看作一类,郁达夫与颜回是一类;第二组中,伟人、耶稣、鲁迅、孔子可以理解成伟人之类。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同类,材料三和材料四同类,而这两者之间,又是相对的关系。


既然在写作要求里提到“综合理解材料”,那就意味着最佳立意是整合四则材料的关系而确定,需要从评价人(侍从、强盗、郁达夫和颜回)和被评价人(伟人、耶稣、鲁迅和孔子)两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而对只符合一则材料的解读应该排除或是尽量少涉及。


因此,侍从面对拿破仑那样的人不觉得伟大,强盗面对耶稣尽显嘲讽之意,可以与自身素养就很高的郁达夫、颜回在面对鲁迅、孔子时的态度形成对照,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立意

1.你的视野决定你看人的高度。

2.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3.心中有“佛”,看人就是“一尊佛”。

4.要自信,不“他信”。

5.能不能做个“伟人”,看你的眼界。

……

 范文展示一   

你的眼界决定你看人的高度

高三(10)班  吴文倩


“侍从眼中无伟人”,是因为侍从自己本身的眼界狭小,无法触及顶层人物的内在;强盗讥诮耶稣不是神之子,是因为强盗自身黑暗的内心,不能看出耶稣的伟大;而郁达夫和颜回因为自身德行的高尚、眼界的开阔,自然眼中有伟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的眼界决定你看人的高度。(紧扣材料,提出观点)


也许各自所受教育不同。一些人没有高尚追求,眼界狭窄,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样的人眼中自然出不了伟人;而有些人却能够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在他们的眼中,就能够感受到伟人的存在。(简单分析,揭示两种人眼中有无伟人的原因)


“一个伟人的离去,会使素未谋面的人感到心慌。而这,就是伟人的价值。”这是英国《每日邮报》为霍金的离去而写下的语句。霍金,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他用残缺的身体撑起了物理学的一片天。同样,鲁迅用笔作为击败敌人的利器,将蒙昧中的人们唤醒,没使中国沦为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令颜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孔子,则以他伟大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毫无疑问,鲁迅与孔子都是不折不扣的伟人。(被评价人的角度,从伟人自身分析能成为伟人的原因)


为什么在郁达夫、颜回的眼中,鲁迅、孔子都视作为伟人,原因除了这些伟人自身拥有的魅力外,更主要的还在于郁达夫和颜回欣赏、评价人的眼光。如果颜回遇上耶稣,他可能只会感慨耶稣的伟大,感叹耶稣为百姓做的贡献,而不会像海盗一样质疑耶稣。(从评价人的角度,论证眼中有伟人需要眼光)


想起每次观看《朗读者》,我都会被董卿的气质折服。那种气质是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精致,是任何金银珠宝都无法衬托出来的。董卿说她爱读书,书是开拓她眼界的法宝。正是由于董卿的内心充盈,眼界开阔,她才可以不卑不亢地采访,并打心底里敬重采访对象。(举董卿的例子,论证开阔眼界的的重要性)


你的眼界决定你看人的高度。从门缝里看人,自然会把人看扁。只有你平视别人,别人才会平视你。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伟人,缺少的只是发现伟人的眼睛。开阔我们的眼界,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用谦逊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人,自然,你就会发现身边的“伟人”。(从自身角度,提出解决办法)


承认别人的优秀真的不难,你的眼界决定你看人的高度!(首尾呼应,提出结论)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结构上能紧紧扣住四则材料所揭示的共同点——眼界与高度,首尾呼应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从两个不同角度(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分析论证,还运用了侍从、强盗与郁达夫、颜回的对比论证,同时还列举了霍金与董卿的例子进行论证,既照顾到观点的正确性,又能联系现实,指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让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由于是考场作文,考生论证的思维还是有点模糊的,这一点可以从段落之间的连贯可以感受到。


范文展示二   

眼界决定高度

殷都玄鸟


拿破仑说:“侍从眼中无伟人。”眼界决定高度,看一个人评价别人的高下,不妨先看一看他的眼界。


孔子在他最欣赏的弟子、德行位列第一的颜回心中,是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人。这是颜回的眼界。叔孙武叔毁孔子,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这是子贡的眼界。司马迁以无比景仰的心情为之作《孔子世家》,这又是司马迁的眼界。但是孔子游列国,无人欣赏,甚至被厄于陈蔡。


眼界决定了认识高度,看你的取向。我们不得不借郁达夫的话慨叹:“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眼界决定高度,眼界里有鲜花也有牛粪,看你的眼光。


有一位非洲的酋长去英伦三岛观光,回来后,别人问那里的情形怎样,酋长想了想,回答:“那里的人都说英语,连小孩子也在说。”酋长说得并没有错,他所注意的只是这些,其他的或许被忽略了。正像鹰即使高翔万里,看到的也只是地上的兔子;而金龟子眼里只有草原上的粪球。


眼界决定高度,眼界中有黄金也有沙子,看你的选择。


《创造宣言》里的那个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于是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看不出来。


眼界决定高度,这个樵夫,即使天天上泰山,也不及杜甫一次登泰山的收获多。农民一生种地,眼里只有收成,而陶渊明种地不怎么样,日日“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还是种成“草盛豆苗稀”,但他却收获了诗。


眼界决定高度,眼界中有牛粪也有佛祖,看你的品味。


《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稣临刑前,有强盗也被执行死刑,强盗讥诮身边的耶稣不是什么神之子,如果是神之子,为什么你耶稣连自己都救不了呢。


这句话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他有足够高的眼界,他怎么会成为强盗呢?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