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

2025-02-23 00:4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87人

高考考情分析

综观2020年至2024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出现散文与小说并重的趋势。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主观题的反套路倾向越来越明显,题目指向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视考查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相对小说来看,散文理解难度更大,考点更加分散,更易失分。

回顾近几年的散文选材,①作家作品上,选材以当代散文为主,文学大家与文学新秀的作品并重。②散文类型上,北京卷更倾向选择游记类散文,全国卷更多选写人记事散文。③文章主题上,选文贴近当下的现实生活、风俗特色,注重场景描绘;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生存方式,关注人的精神力量,关注自我的成长等主题。例如:2024年全国甲卷《霜降夜》,阅读这篇散文既要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体认(如二十四节气一一霜降),又要深刻体悟自由散文笔法描绘的东北辽阔草原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淳朴的主旨意蕴,把握作者在自然景象的描写中渗透的独特生命感受,以及特定自然空间内的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反映这些主题不仅是散文文体本质的表征,也是所有纯文学作品阅读的方向。 

知识梳理

一、认识散文

从广义讲,散文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现代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带有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性质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散文是一种融记叙、议论为一体,集多种文学样式于一炉的文学样式。它广阔的取材,多样的形式,自由自在的优美散体文句,以及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趣味性的表达,诗性地表现了人的个体生存状态和人类的文明程度。(陈剑晖《中国散文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跨越》)

狭义散文以抒情为侧重,融合形象的叙事与精辟的议论。(林非《林非论散文》)

林非和陈剑晖的概括中,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注意,即抒情、叙事(记叙)、议论,根据这三种表达方式,把散文分为三类:写人叙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二、散文体裁特征

现代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1.“形散”

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也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2.“神聚”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的约束。

3.情感与意蕴

散文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

4.结构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5.语言

某种意义上说,散文的语言更具文学特色,风格更具多样性,内涵更为丰富蕴藉。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


三、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从情节来看。两者都要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但小说的故事性更强,散文的叙事情节则相对简约。

2.从人物来看。两者都可以写,但是的含义不同。小说中的不能当作作者本人,不管这个有没有作者的影子。而散文中的必须完全是作者本人,通过的经历见闻,进行叙事与抒情。

3.从主题来看。两者都必须反映生活、表达主题,但是对主题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小说的主题要通过人物故事本身自然地流露出来,通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来,让读者去体会感悟到,一般不能用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把主题直白地表达出来。而散文根据需要,其主题(思想感情)既可以用议论或抒情的语句直接地表达,也可以含蓄委婉地表达,还可以只客观生动地叙事而不表达,让读者自己去感知。

请选择下载
相关下载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