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课标》中对古诗词意象鉴赏的要求是“结合内容,解读诗歌意象”。什么叫意象?“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象”即物象,指自然界中的景物和事物。诗人常常借助于客观物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便可感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进而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查重点】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2)意境
“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主要题型】
1.本是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
2.诗歌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3.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意象作用】
(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
(三)、借景抒情,为情铺垫。
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四)、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解题技巧】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古代诗词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寄寓了诗人特定思想感情的景物,通常称为意象。
解题方法一:抓住意象
理解诗词意象,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探讨篇中重要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的独特内涵。二是要结合该意象原物的形象、生活习性和作者此时的处境、心情展开想象和联想。三是要注意作家在作品物象中临时赋予的特殊象征和典型意义。四是要仔细分辨、掌握分寸,防止牵强附会和过分求深。
解题方法二:体味意境
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因此古诗词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三种方法:①融情入景,②借景衬情,③托物言志。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弄清楚: ①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抒发了什么情、志? ② 怎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 ③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