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命题人:
时间:90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 “冗”,称东部民族为“夷”,由“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是统一种族华夏族。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共识”材料没有体现;C项“冲突剧烈”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血缘。
2.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A. 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 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 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 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王位固定在叔侄和父子之间相传,说明当时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故答案为A项。材料不能反映当时的普遍现象,BC项以偏概全,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请选择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