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I 卷 选择题( 共4 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山西襄汾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遗址共发掘了700多座墓葬,其中大墓共 9座,约占总数的1.3%,墓坑采用木棺,底部铺砂,随葬品有成套的彩绘器皿、用于祭祀的玉石礼器、乐器,还有武器、装饰品和猪骨等,数量可达一二百件。中墓共80座,占总数的11.4%左右,分布于大墓四周,随葬品数量稍逊于大墓。87%以上的是小型墓,随葬品很少或一无所有。
该现象反映了
A. 社会文化生活极大丰富 B. 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已经出现
C. 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得到发展 D. 原始王权带有巫术色彩
2.鸿都门学设立于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二月,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 名。与太学不同的是,鸿都门学开设的课程有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 招收的学生也大多是来自各州郡的平民阶层。鸿都门学的设立反映了此时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颠覆 B. 世家大族势力走向没落
C. 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 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凸显
3.翰林学士·始置于唐玄宗时期,属于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不计官阶,也无官署,轮班在禁中的学士院住宿,以待皇帝随时宣召,代替皇帝起草非正式诏命,正式诏命由中书舍人撰写。后来逐渐以翰林学士加“知制诰” 衔取代中书舍人之职,其地位也日趋重要。德宗以后,翰林学士常在皇帝左右参议政事,甚至可升任宰相。翰林学士职掌的变动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强化 B. 专制皇权加强
C. 官僚结构复杂化 D. 中枢机构规范化
4.辽圣宗之后,逐渐形成四时捺钵制度。春秋两季捺钵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其中春捺钵称为“春水”,秋捺钵又名“秋山”。每届春水秋山之时,各属部首领都必须参加,首领要为辽主狩猎,来献方物,还要歌舞助兴。由此可见,春秋捺钵的主要目的是
A. 接受各部族首领前来朝贡 B.与各部族首领交流狩猎技艺
C. 协调朝廷与各属部的关系 D.处理辽朝的对外交往事务
5.弘治时,明中央控制的户口数,较洪武年间有大幅度的下降。霍韬曾说:“按天下户口,洪武初年户一千六十五万有奇,口六千五十四万有奇,时甫脱战争,户口凋敝,其寡宜也。弘治四年,承平久矣,户口蕃而息也,乃户仅九百一十一万,口仅五千三百三十八万。国初户口宜少而多,承平时户口宜多而少,何也!”根据材料推测,以下不属于弘治年间中央控制户口数下降原因的是
A.土地兼并使流民增多 B.地方官吏贪污舞弊
C. 地主豪绅欺隐规避 D.战争造成的人口骤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