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 17个契刻符号,这些符号被刻在龟甲和骨器、石器、陶器之上,其中有些符号如“目”字形符号与商代甲骨文十分相似,其年代距今有8000多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契刻符号。这可用于研究
A.社会流动状况 B.早期国家形成
C.中华文明起源 D.区域文化交流
2.西汉前期,诸侯王就国时间以分封制的基本要求为依据。西汉中期至东汉,皇帝开始倾向于以其个人喜好来决定诸侯王的就国时间。诸侯王不再需要承担王国管理的职责,往往也选择授封后暂不就国,常常是由臣僚上书请求派遣诸侯王就国。材料所述变化主要缘于汉代
A.选官制度的创新 B.刺史制度的实施
C.中枢机构的调整 D.中央集权的加强
3.据记载,东晋时期,每亩田地能产米约三斛,以出米率为六成算,当时的粮食亩产应为五斛上下;南朝宋时,江西出现粮食亩产二十斛的良田;到了梁朝,“千余顷”的良田每年能产粮食“百余万石”,折算下来每亩田地每年可以收获至少十斛粮食。这反映出当时
A.区域经济的平衡 B.南方经济的开发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北交流的频繁
4. 以事教的童蒙读物表
童蒙读物 | 朝代 | 著者 | 条目 |
童蒙须知 | 南宋 | 朱熹 | 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 |
小学 | 南宋 | 朱熹 | 明伦;敬身 |
小学诗礼 | 南宋 | 陈淳 | 事亲、事长、男女、杂仪 |
这说明南宋时期
A.理学世俗化的倾向 B.学校教育对象的下移
C.儒学官方化的实现 D.百姓文化修养的提高
5.清代,无论是皇帝谕旨,还是官员奏议等官私文献,普遍使用“中外一统”来描述其再造囊括塞外和黄河、长江流域的“大一统”。譬如“洪惟我朝至治敉宁,中外一统”“我朝中外一统,薄海同风,不忍弃置异视”“今则中外一统,天下之政,取裁京师”。材料所述状况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拓展了边疆地区
C.反映了政治革新 D.有利于民族交融
6.近代学者姚莹在读了《海国图志》后十分感慨,以为“大获我心”,遂放弃了要编纂《异域丛书》的念头,且对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说法深表认同,自认难以超越。这主要是由于《海国图志》
A.平息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 B.回应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挑战
C.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D.正确总结了鸦片战争的教训
7.民国初年,河北保定有染坊10多家,职工133人,较大的作坊有福合公、三合、义大等厂家,每家职工20名~30名,资金1200元~2500元。其产品多是为当地织布户生产的布匹及纱线加工,但也有少数收购布匹染整后外销。据此推知,当时保定地区
A.成为了北方的纺织业中心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社会生产专业化有所发展 D.抵制了西方的商品输出
8.1929年3月,红四军第一次入闽,“重新唤起了闽西工农的斗争意识,……从而与湘、粤、赣边界农村的斗争相呼应,更使赣南的斗争得到掩护与援助。这次渐次分散红军的力量到群众之中去发动群众的策略,将使东南半壁完全造成赤色局面”。据此可知,红四军的军事行动
A.践行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B.揭开了大反攻的序幕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转型 D.遵循了政治建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