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08:理解诗歌内容(教师版)

2025-04-22 16:0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2人

考点一 词句含义类

1、赏析某个词语。

点拨:一般要注意词语在描慕情状、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题一般要先解释词义,再描述其所描绘的情状,进而探究其深层情思。

格式:①先解释词义,②采用了……手法,③描绘了……情状④表达了……思想情感。    

2、赏析名句(包括含义、手法、形象、画面、情感、哲理等)

答题思路:(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运用什么手法;3)有什么效果;(4)刻画了什么形象。(5)描绘了什么画面;(6)抒发了什么情感;(7)表达了什么哲理。(不一定面面俱到)

【例题剖析】

【例1】(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泸川纪行

杜甫

自昔泸川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无字谢主人。

【注】①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从成都乘船东下,路过了泸州,创作《泸川纪行》一诗。泸川即指泸州。②紫色:可解为紫气,即祥瑞之气。③枯肠:一作“枯口”。

【问题】本诗开篇写泸州久负盛名,请结合全诗概括“盛名”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山河灵秀、位置险要、人才辈出和酒好。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江山照眼灵气出”的意思是:江河山岳光亮耀眼生出仙灵之气,可知泸川地区山河灵秀,富有盛名;“古塞城高紫色生”的意思是:地处古时边界要塞,城池高峻,祥瑞之气笼罩,可知泸川地势高险,是关塞要道;“代有人才探翰墨”的意思是:代代人才辈出,于文章书画方面崭露才华,可知泸川地区人才济济;“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无字谢主人”的意思是:三杯酒入口内心感到羞愧,因为绞尽脑汁也想不到好的词句说出酒的好,表达对主人的感谢,可见泸川地区酒好醇香。综上所述,“盛名”体现在山河灵秀、位置险要、人才辈出和酒好。

             

考点二 :形象分析类

鉴赏景物形象“3步骤”:

步骤一: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联想、想象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析特点,悟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例题剖析】

【例1】(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题】这首诗交织着诗人的种种痛苦和强烈的渴望,请根据诗歌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遭遇的诗歌,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强烈的责任感。这首诗交织着诗人的种种痛苦和强烈的渴望:    

首先,诗中交织着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痛苦。秋风怒号,卷走了屋上的三重茅,使得诗人的茅屋破败不堪。茅飞渡江,洒满江郊,这些描绘都透露出诗人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力和无奈。

其次,诗中反映出诗人对群童抢茅的无奈和愤怒。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唇焦口燥的诗人却呼之不得,只能倚杖自叹息。这里的“盗贼”一词,实际上并非真的指群童为盗贼,而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无奈。

再次,诗中描绘了诗人生活的困苦。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些描绘都生动地展示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让人深感同情。

然而,尽管生活困苦,诗人仍然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渴望能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里的“寒士”并不单指诗人自己,而是指所有生活在困苦中的人们。诗人的这种胸怀和情怀,使得这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诗人在结尾处发出了强烈的呼唤:“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呼唤,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诗人愿意为了天下寒士的幸福,宁愿自己受冻甚至死去,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综上所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交织着痛苦和渴望的诗歌。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请选择下载
相关下载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